第B2版:文摘

群星璀璨 泰斗云集

百年协和医学院的传奇“密码”

  1917年9月,北京协和医学院举行奠基仪式。100年来,这座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东方的约翰·霍普金斯”的医学院,造就了一大批中国医学界泰斗,张孝骞、林巧稚、黄家驷、诸福棠、曾宪九、吴阶平、吴英恺……璀璨群星,照亮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天空。一部协和史,就是半部中国现代医学史。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启了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先河,为中国的卫生与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言传身教“熏”出来
  20世纪初,中国人被西方称为“东亚病夫”。为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一大批有志青年来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寻求济世救国之道。
  “小而精”,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秉持的办学理念,强调“高进、优教、严出”,精雕细刻,严格淘汰,宁缺毋滥。1917年9月,医预科开学,招收8名学生;1919年10月,医本科开学,招收9名学生;到1924年毕业时,仅剩3人。195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并,形成教学、科研、临床三足鼎立的格局。近百年来,协和八年制毕业生不超过3000人,但对中国医学界的影响十分深远。
  北京协和医学院创立了以“三基三严”为标准的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一批批医学领军人才。“三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严”是指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大师云集的协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导师言传身教,学生全力践行。一个人置身其中,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便被“熏”出了一种协和气质。
  严谨,是协和人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协和的内科大查房,被称为“协和一景”,在全球医学院校中极为罕见。数百名协和医生济济一堂,为一位病人会诊,解决疑难问题。大查房的“大”字,不仅体现在参加的医生数目之多,还体现在各科医生的大视野大思维。从顶尖专家到年轻医生甚至医学生,激辩交锋,相互启迪,折射出协和人敬畏生命、尊重科学的品格。
  “熏”,不仅在学术上,也在做人上。拥有一颗人文“心”和一个科学“脑”,是协和医学生必备的素质。在协和,当年轻人看到老前辈跟病人谈话时面带笑容,检查中细问病人痛不痛,自然就懂得了如何善待病人。张之南教授曾遇到一位病人大口呕血,他毫不犹豫地俯下身去用痰盂接呕吐物,用毛巾给病人擦嘴,弄得自己满身是血。事后,学生告诉他:“您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课!”
  “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这是老协和人留下的传统。著名妇产科专家郎景和说:“孩子再年少,医生也要像对老人那样尊重他;老人再年长,医生也要像对孩子那样关照他。”
重视临床“泡”出来
  住院医师制度,是老协和沿袭下来的一项临床医生培养制度。一名医学生毕业后,必须先当3至5年的住院医师,不论昼夜,随叫随到,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经过历练,佼佼者登上住院总医师的“塔尖”,其责任最重大,工作最辛苦,锻炼也最全面。老协和的住院医师,长年住在医院、“泡”在病房。
  著名医学家张孝骞强调在临床工作中接触病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说:“病人把生命都交给了我们,我们怎能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认为,医学不像其他学科可以通过定律进行推导、通过公式进行演算。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的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每个病例,都是一道研究课题。在病人面前,医生永远要当小学生。
  重视临床,是协和人的“传家宝”。有一位病人痰中带血,下肢浮肿,入院化验结果是尿中有红血球。主管医生诊断为肺—肾出血综合征。张孝骞参加了会诊,也同意这个诊断。回到办公室后,他放心不下,唯恐诊断中会有疏漏。经过反复思考,第二天他又到病房为病人做了一次检查,证明不是肺—肾出血综合征,而是移形性血栓静脉炎。这种静脉炎,造成了肺、肾等多脏器损害,给人一种假象。
  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她长年住在医院里,唯一的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只要电话一响,马上出现在病房。她终身未婚,却被誉为“万婴之母”。在她亲手接生的上万名婴儿中,有不少取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林巧稚说:“我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100年来,协和人始终坚持到病人中去、到临床中去。医生不是只看各种检查、化验结果,而是密切观察和接触病人,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到协和心不死”,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老百姓认协和,正是因为这里有一大批临床经验丰富的好医生。
脚踏实地“走”出来
“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这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一任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兰安生的名言。
  1923年,兰安生受聘来到协和医学院。他提倡走出医院,走进胡同,超越个体,关注社区,使临床医学和社区服务融为一体。他在北京创立“卫生示范区”,关注居民从生到死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堪称中国医学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
  1932年冬,协和毕业生陈志潜来到河北定县,掀起一场中国农村的医疗保健革命,在区域内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黑死病,避免了疫病流行。他建起中国最早的“三级卫生保健网”,培养了最早的乡村“赤脚医生”,被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
  从兰安生到陈志潜,师生二人,以协和为起点,将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卫生之路。他们用行动证明,协和人不是坐在诊室里的“学者”,而是脚踏实地的“行者”。
  20世纪60年代初,协和人顾方舟带领团队研制出小儿麻痹糖丸疫苗,在我国公共卫生史上的立下了里程碑。为检测疫苗安全性,他和科研团队成员把自己的孩子作为第一批受试者。随后,我国大范围推广糖丸疫苗,使小儿麻痹得到有效控制,数十万儿童免于致残。
  100年间,协和人不辱使命,成为中国医学界的旗舰和标杆。
(摘自《人民日报》 白剑峰/文 2017年9月2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