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节水农业在全国高歌猛进

今年有望省出121个西湖的蓄水量

  据水利部消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农业节水灌溉不断提速。5年来,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3亿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2,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突破粮食生产的水资源瓶颈,根本出路在节水。各地因地制宜抓节水。东北地区推进节水增粮,西北地区合理控制灌溉规模,华北压采地下水,发展低压管灌、喷灌和水肥一体化,南方地区以渠道防渗为主,经济作物种植区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同时,疏通田间“毛细血管”,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达到2450个,基本覆盖主要农牧业县,并向易旱山丘区、集中连片贫困区倾斜,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
  机制创新促节水。小农水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在全国100个县启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地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水价、水权和水市场,强化用水效率的约束和监督考核,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种什么作物用多少水,超过定额用水加价。
  用水少了,效益高了。与传统灌溉相比,项目区高效节水灌溉亩均可减少用工3-5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5-20%,亩均增产粮食10-40%。与此同时,通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信息化管理,配套农机、农艺等措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技术集成和农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节水优先,生态好了。农业从“用水大户”变身“节水大户”。据测算,在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8以上,与传统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20-50%。2017年项目实施后,可新增年节水能力17亿立方米,相当于省出121个西湖的蓄水量。
  据悉,到2020年,全国将基本完成434处大型灌区和2157处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届时,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将提高至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
  (摘自《人民日报》 赵永平/文2017年10月7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