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亨利
农业大数据,我们需要吗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有关农业大数据的话题,引起业内人士关注。那么,我们真的需要农业大数据吗?
先从农产品生产者、营销者到消费者来作个分析。对农产品生产者来说,市场信息简直就是他的命根子,包括隔壁邻居今年种什么,对他的收入都会产生影响,因为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事例太多了。对农产品营销者来说,现在做这门生意远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以卖水果为例,现在社区水果店很多,大家都从水果批发市场进货,东西差不多,缺乏竞争力;想直接从农民手里进一些新鲜的别人没有的东西,因一家店要的量小,农民不一定愿意做;即使弄到优质农产品,因质量保证信息不健全,优质也不一定卖得出优价。对城市消费者来说,现在买水果一般都到社区水果店去买,虽然店里水果品种很多,也很新鲜,可选择的余地大,但不知道哪间店东西更多、品种更全、质量更优。很多好东西不是没人买,而是买的人不了解。
所以,农业大数据是真正需要的。这不仅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更有利于农民推销农产品,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大数据,怎样才能建起来
用户量的多少是检验大数据能不能形成的关键。比如阿里巴巴、摩拜单车、滴滴打车等,都拥有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但用户的培育是要花钱的,俗称“烧钱”。那么,农业要建立大数据,烧得起这个钱吗?
答案是能。根本原因是农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区域性特点以及行政推动力。只要针对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后续链条(包括销售)延伸开展数据搜集,农业的大数据就可以形成。
目前,农产品已进入买方市场,农业就要围绕消费数据做文章。
要像滴滴平台对私家车主说的那样,“加入我的平台吧,打车费40块归你,平台还补你5块”,私家车主就高高兴兴地进来了。我们也要对农民说,“加入我的平台吧,你的东西我帮你卖,该赚的钱全给你,运费、开店的钱我帮你出”,农民也就高高兴兴地进来了。
问题是,你的东西卖给谁?怎么卖?品控怎么把握?这些问题,比网约车要复杂得多。
正因为很难,所以目前做农业电商多数是亏的。但也有相对比较成功的,比如大宗采购,将农产品从基地配送到学校、医院、机关食堂,数量相对固定,成本、消耗、质量比较容易控制。但即使难,也要破题。怎么破?
第一招,迎合市民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前面讲了,农产品具有区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尽管农产品总体上已是买方市场,但优质安全的本地农产品绝对是卖方市场。既然是卖方市场就有吸引力。温州各县(市、区)有知名度的农产品,除商品化程度高、销量大的鸭舌、熏鸡等畜产品外,多数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在本县(市、区)。如果把这些产品卖到温州城区来,应该很有市场。把消费者的目光吸引住,让他们养成到专卖店购买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消费习惯。相对固定的消费端和供应端建立起来了,第一批的大数据就产生了。这些数据是有生命力、有价值的。
第二招,把农药、化肥管控起来。随着新的农药管理条例的出台,一个县培育二三个成规模的农药经销商成为可能,这将让农药销售以及使用的数据搜集变得更为简单和便利。这部分数据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有力支撑,可以与第一批数据相互验证、相互补充。最关键的,是几乎所有农户都要用到农药和化肥,这是真正的大数据。再加上种子经营、农机作业等方面的数据,就可以把农产品生产的前端信息全面反映出来。
第三招,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请一家公司,到田头去搜集数据。人人都是消费者,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消费需求去找农产品供应端。
农业大数据,政府要做哪些事
建立农业大数据,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当农产品配有标识标牌、二维码,有认证,甚至印有农场主头像,市民就会乐意“嘟”刷一下,像选择滴滴打车、摩拜单车那样,选择成为你的会员,进而成为你获取消费信息、提供服务和赚钱养家的源泉。但现在市场上大部分农产品没有这些信息。
要让农产品贴上标签,完善这些信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农民知道,贴标签有什么好处。换句话说,就是要让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第一步,把好的农产品卖到城里来。这其中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包括质量的把控、品种的选择、合作社的组织、物流配送以及必不可少的宣传。
第二步,提升组织水平,扩大品种范围。因为真正的好东西还不多,农民习惯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政府不仅要教他们把标签贴起来,还要告诉他们,要贴这个标签、打这个牌子,必须遵从规则,该打农药时打,不该打农药时绝对不能打。
然而,单靠政府是干不好这个事的,还要靠合作社,并对现有合作社进行重构。同时,行政管理服务体系的重构也势在必行。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当你下定决心为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时,会突然发现,现有的生产管理体系是难以适应的。在现有体系下,即便迈出了第一步,也难迈第二步。
农业大数据,可以选择的路径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所谓“动能”,笔者的理解是有能量把物件事情推动起来往前走。许多数据是静态的,眼下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掌握我们手里的有用资源究竟有多少?
数据的搜索、分析、运用需要大量成本。以农机为例,我们不仅要搜集统计全市有多少台拖拉机(可以评估机插、机收能力)、每台拖拉机的型号(因为大型和小型拖拉机的作用能力是不一样的)等有用数据,更要弄清全市有多少农机专业合作社,他们拥有多少台机器,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包括外来农机服务和有富余机械作业能力的家庭农场)等信息。
总体看,建立农业大数据有以下几个路径:
第一,来自农产品交易的信息和数据(包括大宗采购)。
第二,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购销以及使用的信息和数据。
第三,关于新动能的信息和数据。新动能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原有产能加上新的元素和推力,形成新动能;另一种是新业态新科技带来的新动能。具体而言,可以把数据搜集的范围和内容作如下处理: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从行政管理途径下发统计表,直接转化为管理数据。
二是农家乐、民宿。分三个层次和类型,一般统计也从行政管理渠道走。对地理分布、交通、规模和联络方式及基于此的应用等信息,做常规搜集。而从消费端考虑,菜品、价格、特色、游乐设施,休闲空间、民宿风景、服务层次等是必须有的数据。在形成综合旅游的农家乐(民宿)和形成产业联盟的农场、休闲农庄等,就要做详尽的数据搜集,以满足市民的个性需求,并以特色特点吸引市民。
三是美丽乡村。一般统计也通过行政管理途径来完成。对需要搜集详尽数据的美丽乡村、历史文化村落、美丽乡村精品线,必须经过严格筛选。对温州来说,目前选择10条线、20个村作为样本,也差不多够了。
四是畜牧板块。监管数据主要是把管理的成效体现出来,体现两个“友好”,即对社会友好,产品是安全放心的;对环境友好,是符合环保要求的。详尽的数据搜集,可先期在示范场开展。
五是茶叶和水果。一般统计也可通过行政管理途径来完成。对成规模、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茶企和农庄,要做到详尽的数据搜集。这一方面是要掌握市场供给能力,为市民需求打通直销渠道;另一方面也是扶持帮助优秀农业企业发展,引导散户关注质量品牌、走向联合发展之路的需要。
以此类推。
第四,对于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比如物联网、传感器,能产生海量而又便于处理和运用的数据。这方面,农业刚刚起步,但市场巨大,前景广阔,发展难以预期。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在未来3-5年内,物联网和传感器产业在温州将会有一个快速甚至爆发式发展应用阶段。二是物联网和传感器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除广为人知的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控制板块,还可以延伸到前端资源环节的要素板块,比如空气、水、土壤等。最有意思的是,市民可以自行寻找心仪农产品的生产场所,雇用职业农民自行组织生产,这是农业独有的最吸引人的地方。可以想象,当你在乡村旅游或探秘,随身携带一个高科技的采样记录仪,或者在溪水流淌的肥沃田地里插一个采样棒,会是一件多么时髦的事情。
总而言之,农业大数据的搜集、分析和运用,有多种路径可以走,关键是要摒弃三个观点和做法:一是数据无用的观点。要用长远的眼光和开放的思维去看待、接受、应用新兴事物。二是数据管理部门各自为政、自顾自的做法。三是贪大求全的做法。做事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重点抓关键,数据的关键是运用,亦即“数据必须是活的”。
作者系温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