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剪纸昭红心 喜迎十九大

文明乡野沐新风

——浙江农村文明之旅越行越顺

  •   □本报记者 李军
      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延续了千年农耕文明,农村文化礼堂成为人们寄托乡愁、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最美”“诚信”“文明有礼”等成为道德时尚……近年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32年位居全国省区首位的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力、凝聚力与推动力,不断激发农村文化的内生活力,有力推动“物的新农村”不断向“人的新农村”迈进。
      文明植阡陌,新风沐乡野。秉承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弘扬弄潮世界的时代精神,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扎实推进,浙江乡村奏响了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和谐发展交响曲。
    焕发新气象:文化传承寄乡愁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浙江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积淀深厚,农业文化遗产如沧海遗珠,散落各地。挖掘、传承、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延续传统乡村历史文脉并使之古为今用,一直是浙江深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青田县地处浙江东南部、瓯江中下游,这里的“稻田养鱼”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四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近年来,青田县以“稻田养鱼”为核心,遵循“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加大“稻田养鱼”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农业遗产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的路子,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如今,在青田,具有千年历史的“鱼灯舞”“尝新饭”等传统文化得以绵延赓续,“稻田养鱼”这一古老的农耕文明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只有留住农耕文化之魂,才能留住乡愁、望见乡愁。农业文化不仅是乡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功能拓展与多功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浙江深度发掘农耕传统、民风民俗、民间技艺等乡土文化,充分发挥其在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系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等一批富有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保护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历史文脉,浙江还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十三五”期间,浙江将每年启动40个重点村和200个一般村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眼下,全省各地的历史文化村落星罗棋布,“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文化个性正日益彰显,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正亮出各自的风采,成为村民们宜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拓展新空间:精神家园聚人心
      日前,记者走进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溪头村,只见村文化礼堂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煞是好看。在文化礼堂的白墙上,“文化礼堂 精神家园”8个红色大字十分醒目。举办“龙灯胜会开光大典”,组织妇女包粽子比赛,组织村民观看爱国主义电影……溪头村文化礼堂每月至少会开展一次活动,这些活动深受当地村民喜爱。
      “文化礼堂已成为村里最具人气的活动场所。”溪头村党支部书记楼则说告诉记者,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2015年,溪头村投资40多万元,将原来的村委会办公楼改建成文化礼堂。“近两年,随着文化长廊、农家书屋、板龙展陈馆等特色场馆的建成,村民有了既可学习科技知识又能娱乐、休闲、健身的综合性文化场所。”
      文化礼堂改变的不仅是村民的文化生活方式,还有村民的文明生活理念。“现在,村里赌博的人几乎没有了,读书学习、健身运动的人多了,文化礼堂真正成了村民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楼则说说。
      如今,像溪头村文化礼堂这样饱含家常味、带着泥土气的农村文化礼堂,让农民真正实现了“身有所栖、心有所寄”,已渐成浙江乡村精神文化的新地标。
      拓展乡村公共文化新空间,努力为乡村夯筑精神家园,是浙江多年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浙江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省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8月,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477座,覆盖全省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到2020年,浙江将建成高水平农村文化礼堂1万座以上,覆盖全省80%以上农村人口。
      硬件不断完善,软件也在逐步跟进。在拓展乡村公共文化新空间的基础上,近年来,浙江各地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推动文化活动场所向综合精神家园进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文化大餐摆进了农村文化礼堂,浙江农民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迈上新征程:最美精神广弘扬
    “勤奋务实,遵纪守法”“清正廉洁,为民服务”……近日,记者在慈溪市坎墩街道采访发现,这里的党员干部家庭普遍在墙上悬挂或张贴着这些简朴、务实的家规家训。“自去年以来,街道创新方式,把家规家风建设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项重点内容,引导党员干部家庭携手营造廉洁家风、创建幸福家庭。今年8月中旬,街道还开展了‘廉洁家风润坎墩’主题纳凉会,并发动社区居民开展‘良好家风随手拍’活动。”在接受采访时,该街道纪工委副书记沈群儿告诉记者,好家风带动了好民风、好政风,在家规家风促进下,现在街道的各方面风气越来越好。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近年来,浙江积极开展“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全省社会各界的参与度、认知度、认同度一路走高。目前,全省已有700余万户家庭参与立规立训,100余万户家庭亮出好家训。用优良家风涵养党风民风、带动民风社风,成为之江大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衢州市衢江区黄坛口乡黄坛口村村民毛师花经营着不赚钱的早餐,只是为了能让家境困难和从山里赶来上学的孩子们吃上一餐热腾腾的早饭;新昌县大市聚镇何梁浦村农民石兴汀20多年来悉心服侍双亲的故事成为佳话,在当地树起了孝老爱亲的标杆;嘉兴市南湖区建设街道南杨社区党委委员朱水源在日常生活等方面给予社区生活困难党员、群众诸多帮扶,每年走访空巢老人近千次……如今,在浙江乡村,涌现了一大批用自己的言行生动诠释真善美、获得群众广泛认可的道德模范。
      在浙江乡村,“最美浙江人”主题活动已成为推进好家风、好乡风建设的有效载体。在各类评比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最美邻里”“最美妯娌”“美德少年”等“最美浙江人”评选却如火如荼,全省坚持每月、每季度发布“浙江好人”“最美家庭”等榜单。9月30日,“最美浙江人”网上展馆正式上线。
      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乡邻携手孕育文明向上的道德新风尚;借助榜样力量,坚持从自身做起,浙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征程、取得新成就,乡风民风变得越来越美。
    近日,德清县武康街道东风小学师生精心创作剪纸作品《喜迎十九大》。 王正 程昊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