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的张晓欢在《中国经济时报》撰文说,当前,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特色小镇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产业发展新平台、“四化同步”新载体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抓手,各级政府出台政策,各地建设热情高涨。但政府、企业和相关部门在认识上还存在偏差,需要回归特色小镇的价值本位,从“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视角出发,系统性设计特色小镇的支撑架构,有效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行政主管机构多头;开发区模式倾向凸显,存在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招商引资“风口”和指标任务逐级下派倾向;市场主体定位不准,存在将特色小镇作为“拿地拿钱”的招牌和建设上盲目跟风的现象。
为有序推进我国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各地应充分理解中央精神,回归特色小镇基本价值,分区、分类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美丽小镇;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关系,建立长期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客观看待房地产企业投资特色小镇的行为,纠正特色小镇建设房地产化倾向;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特色小镇有序健康发展。
八千学生回流乡镇教育均衡没那么简单
作者李一陵在《中国青年报》撰文说,安徽省阜南县教育局日前摸底发现,今年阜南县共有8275名农村学生从城区和外地“回流”至该县的乡镇学校。阜南县教育局局长陈刚说,“回流热”的成因在于当地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师结构更加优化,家长、学生不愿再“舍近求远”。无独有偶,媒体早前报道,在江西东北部的弋阳县,过去3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数量增加了两成多,城区优质中小学校学生数量反而下降。
吸引农村学生“回流”固然重要,但稳定这种状态,不断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继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为在农村学校上学的孩子开辟向上通道,让他们也能拥有光明的未来,是比让农村学生“回流”难度更大的事情。
尤其是我们今天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让孩子拥有一个开阔的视野、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适应未来的能力,比简单教授知识更为重要。这一方面,农村学校尤其要努力适应和追赶,让在农村学校上学的孩子也能拥有城市文明的视野。此外,农村学校的发展还面临一些特殊难题,比如优秀乡村教师的流动问题、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问题、传统核算师生比方式下的“超编缺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差异,科学调配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