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科技

稻田养鳖养鱼,生态又赚钱

龙游力君农场共生种养模式亩均收入近万元

  •   一块块面积约2亩的稻田,三边留有宽约50厘米的水沟,稻田和水沟里不时冒出一个个气泡,细看可以发现一只只甲鱼和一尾尾小鲤鱼,在水中爬行或游弋。9月1日,笔者在龙游县庙下乡的力君家庭农场看到这样一幕。
      农场负责人杨伟力告诉笔者,这是农场今年新开发的“稻鳖共生”生态立体种养示范基地,每亩放养了2400只中华鳖。稻田里养鳖后,就不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鳖以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为食,其排泄物可作为水稻的肥料。此外,鳖在活动过程中,又会翻动稻田土层,促进有机物分解,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为水稻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鱼相比,鳖的经济价值更高,而且它是杂食动物,什么都吃,除草吃虫的能力更强。”杨伟力介绍,鳖吃植物根茎比鱼厉害,把鳖养在稻田里,要保证水稻的根部不被吃掉,控制放养时间、做好稻田边的水沟是关键。刚插秧时,先放养一批鱼苗,等到水稻的根茎逐渐长深长硬时,再把鳖投放进去,并通过升降水沟水位,控制鳖进入稻田的频率。
      力君家庭农场位于国家一级生态保护区龙游的六春湖山脚下,这里自然环境优越,山间清泉终年不断。杨伟力原是金华的种粮大户,2011年来到龙游县庙下乡,被这里的优质自然环境所吸引,决定投资搞农业。近几年,他陆续流转了810亩土地,建立了家庭农场。从去年4月开始,农场创建了200亩生态养殖基地,其中60亩“稻鳖共生”稻田,此外还有140亩“稻鱼共生”稻田,主要放养禾花鱼。同时,正在尝试开展“稻虾共养”模式。采用这些共生养殖模式,水稻每亩产量可达600斤,加上捕获的鱼、鳖等,亩均产值近1万元。“稻鱼(鳖)共生”立体种养模式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去年,这里被列为龙游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和县稻田养鱼标准化养殖推广示范项目。
      下一步,杨伟力还想继续扩大立体养殖区,规划建设农业休闲观光综合体,“水稻收割后,游客可以体验抓鱼、捉鳖、摸虾、采摘蔬果的乐趣。”杨伟力说。
    吕涵 丁昊 郑曦 金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