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农产品有了“身份证” 消费者买得更放心

全省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575万张

  □本报记者 杨凌紫
  本报讯 记者近日从省农业厅召开的全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工作座谈会上获悉,根据《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定》要求,从今年5月1日起,我省正式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截至目前,全省已开具合格证575万张。各地还明确,食用农产品需凭合格证等标识入市,以更好地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有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生产主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把控更加严格了。“公司对生产的每一批蔬菜都按照无公害产品的标准进行自检,符合标准的贴上合格证。”温州万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帅建敏说,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是公司对产品质量的郑重承诺。同样,玉环市白云果蔬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要在快速检测点检测3次以上,拿到合格证后才上市。“我可以大胆地告诉消费者,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绝对安全。”合作社负责人高卫东信心满满地说。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提高了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的信任度。“这个牌子的菌包上贴着合格证,上面标明了生产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表明生产商对产品质量有信心,我买来种着吃也放心。”杭州市民徐先生说,不久前他向磐安县豪爽爽生态农业公司购买了几袋菌包。菌包的合格证上标有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就可进入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页面,显示出生产单位、上市时间、责任人、产地等信息。“消费者如果对产品的质量有疑义,可以随时联系我们。”该公司总经理周豪说。
  据了解,目前,我省各地正在大力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使用与管理工作。台州市黄岩区利用农民信箱、横幅、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组织开展集中培训,营造全社会关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的良好氛围;嘉善县在原有追溯平台上增加了合格证模块,既方便生产主体通过平台自行开具合格证,又能以“智慧”手段实现监管;苍南县探索农业品牌与质量安全、可追溯与标牌标识相融合,初步形成了“品牌与追溯联动,优质与优价共舞”的合格证应用模式……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今年以来,我省在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中,紧紧围绕质量强省“八大行动”,组织6500余人次开展规模生产主体大调查工作,建立规模农产品生产者信息库,大力推广“一证一码”(合格证+追溯码)、“一品一证一码”(品牌+合格证+追溯码)模式,加大“三品一标”、追溯码等标识使用,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目前,全省调查核实并录入生产主体信息库的主体达4.3万多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