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迢迢来遂昌,半是风光半电商。提及遂昌,这个点缀在浙西南群山之间的明珠,除却如画的山水美景,浓厚的电子商务氛围更是让初来小城的访者啧啧称奇。上至60岁老翁,下到6岁稚童,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和应用不输一线城市。而这浓浓的电商氛围,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潘东明。
1976年出生在遂昌的潘东明,18年前孤身前往上海,10年时间,他从一名普通员工打拼到公司副总。
“当时做的是管理咨询,也就是出售想法,做别人的顾问。”有一次休假,潘东明回到遂昌老家,在和母亲闲聊时,意外勾起了对儿时长粽的回忆。但做长粽工序复杂,已极少有人制作,技艺濒于失传。于是,待母亲包了长粽,煮好出锅后,潘东明拍下照片,上传到微博。
没料到,等他再次打开微博时,各式消息“轰炸”而来。“足足有6000多条,大部分是询问哪里可以买到。”小城“土货”一下子吸引了这么多注意力,潘东明隐约觉得,将互联网思维带去农村大有裨益。
2010年,筹谋已久的潘东明辞去公司副总一职,回乡创业。适逢遂昌县政府打算建立一个电商管理组织,得知消息后,他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着手准备,成立了遂昌网店协会,以提供免费培训的方式向人们宣传电子商务。当年年底,遂昌的网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近千家。
但由于遂昌大部分网商的运营水平仍属初级阶段,标准不统一带来产品质量上的差距,势必会对遂昌县域农村电商品牌造成影响。潘东明决定,自己筹钱组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帮助农民规划、营销、推广产品。2011年,浙江遂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长粽、番薯干、青糕、冬笋……短短几年,搭上电商“快车”,遂昌的农产品越来越“热”。年前,潘东明接到大柘镇车前村好友的电话,“突然说要请我吃饭,我想着无功不受禄,就问了问缘由。”原来,依托遂网平台打响知名度的“遂昌长粽”,让好友一年净赚20万元,同村普通村民的利润同样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让老百姓赚钱,让乡村变得更适宜人们居住,这就是我创业的初衷。”随着潘东明的农村电商“大网”越铺越开,他渐渐发现,除了农产品进城,农村生活还有更多的痛点和需求,“不仅卖难,农民买也难,专为农民服务的商业模式太少。”
有着多年咨询业从业经验的潘东明这回为自己的新计划构建了一个新模式——在有电商需求的村落找一家小店作为他们的合作伙伴,配置一台电脑,由店主负责为村民们提供各类网络代购服务。在当时,这样的想法可以算得上是全国独一家,潘东明将其命名为“赶街”。
2013年,浙江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几年间,从寥寥星火到全国铺设8000余个村站点,从默默无闻到为国家制定电商标准,立志“打造中国最大农村电商服务平台”的潘东明,正朝着梦想一步步迈进。
“有些人可能觉得我高调,但借用马云的一句话,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潘东明说,电商创业过程就像是“西天取经”,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凭着不言败的精神,再多的困难险阻都可以化为“取经”路上的沃土及肥料。
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