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养生

凭感觉用药、随意吃吃停停、迷信贵药……

这些高血压误区你有没有踩中?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估计,目前我国约有高血压患者2.7亿,即每5个人中就有1个高血压。但我国高血压患者诊断和治疗状况堪忧。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46.5%,治疗率为41.1%,控制率13.8%。专家表示,这一现状与高血压病人对疾病有认识误区有关。
误区1
讳疾忌医,不愿面对现实
“大夫说我有高血压,但个人没啥感觉,应该不是吧!”不少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诊断概念不清,甚至找托词,不愿承认自己有高血压。心内科专家周滔表示,有些高血压患者甚至误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随之增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认为老年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相应增高。他强调,不同人群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一致的。“在没有服用降压药情况下,两次或两次以上测得收缩压血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建议及时就诊。”
误区2
无自觉症状,就认为血压不高
  多数高血压患者无自觉症状,少数出现自觉症状的患者多已存在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而且,随着血压升高,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急剧上升。心脑血管病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因此,周滔建议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定期家庭血压测量更可靠。”周滔称,在家测血压,可避免精神紧张导致的测量不准确;通过多个时段监测血压,更容易发现血压的高峰点,患者的整体血压水平等;能够区分症状与血压间的关系,可以在出现不适症状时测量血压,观察症状与血压是否存在直接的关系。
误区3
血压正常了就停药
“肝肾功能正常的,每天一两粒高血压药对肝肾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周滔说,高血压对心脑肾的伤害才可怕,不要舍本逐末,应根据权威建议,及时服药,避免病情加重。服药后血压正常是药物作用,自行停药其血压终将回复到治疗前水平,血压控制若长期达标,需定期回访,遵从医嘱,终身管理。服药依从性直接影响血压水平,长期降压治疗、血压达标,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
误区4
吃了药就忽视生活方式改善
  高血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或加重高血压。周滔指出,吸烟升高血压水平,饮酒与血压异常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限制食盐摄入,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锻炼,控制体重,避免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
误区5
自行购药,迷信贵药新药
  降压治疗需谨慎,不同的高血压患者适用的降压药物不同,各种降压药都有一定禁忌症,而降压药物联用有讲究,应听从医生建议,不要自行购药,更不要迷信贵药新药。
误区6
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血压波动幅度越大,对靶器官影响比单纯高血压更大。过高或过低的血压都会提高患者的死亡风险。
误区7
过分关注血压数值与精神紧张
  精神紧张会引起血压波动,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梁瑜 游华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