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扶贫富农”——

文成的小城大事

沿56省道驱车进入温州市文成县境内,一边是浩渺的飞云江,一边是苍翠的山林,展示着

  文成的精髓山水。文成地处浙南山区,开门见山,出门爬岭,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些地理条件让文成保留了更多原生态的东西。文成县作为浙江省26个欠发达县之一,近年来,在保护环境、打造全域景区化的背景下,改变区域现状的强村富民,一直是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方向。该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全县的扶贫工作正迈上一个个新台阶。
产业富农新视角
  谈起文成,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诸如飞云湖、天顶湖、小瑶池等景色秀丽的大小湖泊……然而,也是这方碧水,曾让文成发展一度受困。为保护这个“温州大水缸”,从拒绝200多亿元的工业投资,到全县范围内大规模整治生猪养殖污染,加上其他各种政策限制,文成长期成为全省的欠发达地区之一。如今,聪明的文成人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带动了农民致富,破解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一场秋雨一阵凉,虽然早已过了杨梅季,但谈起近年来杨梅产业给农民带来的富足生活,文成县农业局经济特产工作站站长吴昌旺充满了喜悦。据他介绍,杨梅是文成县第一大水果,位居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首。至2016年,该县杨梅栽培面积5.93万亩,产量1.86万吨,产值1.85亿元,分别占全县水果面积、产量、产值的68.58%、60.12%和 75.96%。“目前,全县从事杨梅生产经营的果农1.5万多户,3.1万人,可以说,杨梅产业是文成县惠及农民最多、受惠面最广的农业主导产业。”吴昌旺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地提升文成杨梅的市场竞争力,该县严抓质量安全监管,并通过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和鼓励无公害基地认证,在全县营造人人讲质量、重安全的良好氛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重品牌建设,通过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逐步树立“文成杨梅”在市场上的品牌认知度和辨识度。据悉,至2016年底,“文成杨梅”区域公共品牌授权使用企业16家,涉及从业人员5230人,品牌授权许可使用的生产基地面积2.69万亩,产品总销量1.09万吨,总销售额11932万元,销售产值占产业集群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64.5%,辐射带动区域面积18650万亩。
  杨梅产业的扶贫之路越走越宽,也为该县特色产业富农之路打开了新视角。据悉,目前该县已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基地115个,覆盖83%的扶贫重点村,旨在引导低收入农户引进种植糯米山药、红心猕猴桃等高效生态农产品,深度开发茶叶、杨梅、蔬菜三大主导产业。
以景富农显成效
“文成到处都是山,高山蔬菜很好吃,还有好山和好水。”在喜欢自驾游的驴友心中,这个县名源于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谥号的小县城是他们的理想度假地。一年四季,总有不少自驾车游客前来游玩。
  文成县天顶湖休闲农庄项目就坐落在百丈漈飞瀑及天顶湖景区边上,距景区1.5公里,是进入景区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极佳。据该农庄负责人赵东远介绍,这个农庄创建于2001年,2012年开始传统农业与现代观光农业相结合发展。“我23岁当村长,起初带着村民种苗木致富,后来我发现,文成的好山好水如果不利用起来太可惜,于是,想到了开发一个山庄,带动村民致富。”赵东远告诉记者。通过数年的发展,赵东远当年的目标已初见成效。目前,该农庄年接待游客从几万人到现在25万人次左右,日均接待游客700人次左右,年营业收入2600多万元。农庄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285户村民共同发展相关产业。
  天顶湖休闲农庄的火热是文成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的一个缩影。数年来,文成塑造了百丈漈、铜铃山、龙麒源等精品景点,突出“养生、养心”两大主题,着力打造“春季花香、夏季湿身、秋季风情、冬季冰雪”之四季文成。通过打造县域大景区的理念,实现全域景区化。点、线、面的多维构成,让文成的景区景点变得无处不在。如今,该县已创建20多个美丽乡村精品村、40多个重点村,建成了10多个生态农庄,并已实施18个旅游配套项目,相当于在原有景区基础上,新增了近百个“景点”。以景富农,文成正朝着这一方向努力,成效初显。
下山进城焕笑颜
  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洋楼,一条条干净平整的马路,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化带,一张张满是喜悦的笑脸。这一幕景象就出现在百丈漈镇的腾飞小区内。据该小区的居民钟老汉介绍,这一片本是山地,政府为了让山民能够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建造了这个生态居住小区。“以前我们住山上的木屋,现在不仅下了山,还住上了这么好的洋房,我们这些山里人也成了城里人咯。”钟老汉告诉记者,自从搬进小区之后,自己的生活变得很方便,出门就有超市,门口就有公交,每天都可以去城里逛一逛。
  无独有偶,文成县原云湖乡上坪村的村民纪春燕也对下山搬迁后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现在一家人住在巨屿方前村,孩子上学方便了,自己在家门口的工厂帮工。”她告诉记者,现在的生活正是自己以前所期望的城里人的生活。
  据了解,文成县从2013年到2016年,结合灾后重建,以“大拆大整”强势开路,以避灾安居工程建设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异地搬迁工作,完成搬迁7156人,迁移集聚5500户、16500多人。积极运用县镇两级10个新农村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全面做好项目贷款的对接工作;破解农民自行建房管理难、违章多、品位低等问题。开展低收入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13年以来,共提升培训农村劳动力10600人次。发展来料加工业,目前,全县来料加工点 224个,2013年至2016年底,累计发放加工工资6.12亿元,年人均工资1.6万元,实现1万多人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其中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1000多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