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钟玲
桐庐县地处浙江西北部,钱塘江中游,位于“三江两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地段,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小县,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蕴育了蜂业、茶叶、水果等特色产业,中药材、食用菌、木本油料等产业异军突起,林下经济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新引擎,一场美丽蝶变正在中国最美县悄然演绎……
做好“生态+”文章,夯实绿色农业腾飞基础
规整的钢架大棚内菌棒有序排列,空气中弥漫着菌类特有的气味……在桐庐和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8500平方米的大棚内,利用废弃果枝、桑枝等培育的35万袋黑木耳和25万袋香菇安静地处于养菌阶段;百江镇食用菌基地里大球盖菇则默默“消化”着稻田里的秸秆。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桐庐县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以生态、环保、共赢理念,大力推广“水稻—大球盖菇”稻菇轮作,“桃梨枝-桑枝栽培黑木耳”等模式,栽培黑木耳、香菇、秀珍菇等近10个品种。2016年该县食用菌总产量2000余吨,总产值2000余万元,消化利用废弃果树枝条、秸秆等千余吨。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高效是农业生产的指向灯。为让农业“绿”起来,农民富起来,该县大力引导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推广“一亩山万元钱”生态复合经营模式。在该县的横村镇凤联村黄金峡谷阔叶林下栽培多花黄精、白芨等中药材的基地,集生态、高效栽培一体的林—药模式,投产后预期效益十分明显,亩产值可达万元以上。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案例在该县其他乡镇(街道)也屡见不鲜。据了解,桐庐林下经济主要包含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资源利用三大类,包括了香榧-蓝莓套种、林-油套种、林-茶、林—禽等模式,有林下经济经营户3800户,涉林企业65家。2016年桐庐县林下经济产值达3亿元,带动和拉动林产品销售、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产值达5000万元。林下经济不仅打开了农民获取财富的大门,更是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新路子。
做好“特色+”文章,开拓美丽经济发展航道
8月5日,2017年浙江省精品果蔬展销会在杭州和平会展中心举行,桐庐县有4家单位5种水果参展,获得10个奖项,收获颇丰。除了获1个金奖,1个梨擂台赛一等奖外,值得一提的是,“桐江”牌钟山蜜梨同时获得3个大奖,在今年第一次设立的市民最喜爱的果蔬奖项,桐庐就获得3个,占全省10%,全市50%。
这个好成绩离不开桐庐县对水果产业发展的精心筹谋与扎实苦干。上世纪80年代起,桐庐县就开始积极打造浙江省最大的优质蜜梨生产基地,荣获浙江省“蜜梨之乡”、浙江省“十大名梨”美誉。钟山蜜梨基地列入“国家梨标准园”建设。横村镇阳山畈蜜桃也是杭州地区最大的优质蜜桃基地之一。同时作为桐庐中部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主要载体,钟山大市村和横村阳山畈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除梨、桃产业外,该县近年加大特色小水果发展,拥有葡萄、樱桃、杨梅、蓝莓和枇杷等千亩水果生产基地近10个,生产规模和比较效益均达到杭州地区领先水平,是杭州水果主产县之一。
近年来,随着“美丽经济”的火热,桐庐县在水果产业上着力提升休闲观光功能。通过举办“山花节”“蜜梨节”“蓝莓节”“葡萄节”“枇杷节”等大型品牌宣传活动,提升果品知名度,提高果农经济效益。水果产业现已成为该县休闲观光农业、美丽农业、效益农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支柱产业。
做好“创新+”文章,激发农旅融合蝴蝶效应
自2006年桐庐被誉为“中国蜂产品之乡”起,蜂业一直是该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截止目前,桐庐拥有6家具备注册出口资质的蜂产品加工企业,产业链总产值7亿余元。
随着优质蜂源逐年减少、市场环境日渐复杂,产业新业态的开发已成必然。
“蜂之语”作为桐庐最大的蜂业公司之一,这几年,也一直在思考蜂业产业的转型。在借鉴了其他省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蜂之语”蜂文化主题公园应运而生,着力推进集蜂产品“制造-展销-体验”于一体的工业旅游。该文化公园整体构架为一个硕大的玻璃阳光房,里面植物、鲜花锦簇。比起企业文化园,它更像一个集休闲、观赏、娱乐为一身的多功能花园。蜂之语企业负责人章征天介绍,这只是“蜂之语”工厂改造的一部分,除了主题公园外,整个大厂区都在改建。等工厂改造全部竣工,将会对外开放。届时,游客可以在园区内一边品尝蜂产品,一边参与蜂产品加工,享受多元互动乐趣。
该县分水镇柳淑农庄,则是把生猪养殖销售做出了一条小型产业链。其在保障食品源头,畅通销售渠道的前提下,围绕精品猪肉不断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更好优化产品结构,迎合市场,柳淑农庄从粗放养殖向生态养殖转变,利用电子商务走上高端精品“私人订制”路线。来游玩的客人不仅可以自己挑选产品,还可以参与腌火腿、灌腊肠、包蛋饺等活动。“桐庐处处是新诗,鱼浦江山天下稀”,作为全域旅游先行县,桐庐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由点到线,由线及面,串联资源,积极调整产业机构,完善产业链条,挖掘新业态新服务,拓展发展空间,推进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力求炒好特色菜,做成一桌席。
做好“文化+”文章,
打造美丽品牌强劲引擎
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唐·陆羽《茶经》中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睦州生桐庐山谷,与衡州同。”此外,桐庐还是《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的原创地、中国红茶的重要发源地,茶叶贸易的集散地,施肩吾《过桐庐场郑判官》诗中记载了桐庐茶叶交易市场的红火场景。
近年来,通过加强品牌建设,规范品牌管理,狠抓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手段,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16年茶园面积6.39万亩,产量3100吨,产值3.06亿元;创建的名茶“雪水云绿”获浙江名牌产品,“天尊贡芽”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两茶双双挤入“中国杭州十大名茶”之列;建成高效生态、无性系良种、夏秋茶综合开发等多个示范基地,成功推出桐庐红茶、白茶、黄茶等多层次、多门类的产品体系。
接下来,该县将以新一轮茶产业三年规划为指引,立足茶文化,发力品牌建设,通过提升品质、开拓市场等手段,着力培育优化“雪水云绿”茶品牌,做大做强“天尊贡芽”茶, 依托“茶家乐”“茶庄园”等茶休闲旅游项目,丰富产业链文化内涵,力争建成“三产融合”主导产业样板。
除了是茶文化的故乡,桐庐县还是名副其实的中药鼻祖之乡。据《严州府志》记载,上古桐君尝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隈桐树下。清代查慎行《题桐君山》也诗云“何年栖隐此高山,寂寂孤桐照自闲”。作为中药材文化发源地,桐庐县域内中药材产业分布广,传统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在分水镇小源村的中药材百草园内,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沿着山路缓步而上,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徐徐铺展,蝴蝶在百合花丛中嬉戏,绿树成荫,各类中草药材在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下,生机勃发。
中药材作为低能耗、污染少、带动广、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朝阳产业,一直是桐庐县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之一。通过几年来的建设,该县中药材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铁皮石斛精品园和高效智能示范园为中心,以省级现代道地中药材生态示范基地为重点,以市级纯农增收项目浙贝母示范种植基地为驱动,以市级纯农增收项目林下中药材黄精示范种植基地为突破点的中药材生产一张网。
下一步,该县将围绕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品牌文化树立等方面,极力延长中药材生产产业链,加大科技服务,着力提高中药材质量水平,真正推进中药材产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