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浙江种植业

常山普查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

  最近,常山县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工作,旨在通过全面普查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摸清“家底”,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强化农作物新种质创制、鉴定与利用研究,提升全县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常山位于浙闽赣皖四省毗邻地区,地貌多样、气候多宜、生态类型多样、农作物种类繁多,是种质资源较为丰富的县域之一。”该县农业局副局长陈亮明说,近年来,受气候、耕作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导致大量地方品种迅速消失,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也因其赖以生存繁衍的栖息地遭受破坏而急剧减少。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是对珍稀、濒危作物野生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的重要举措。
  在《常山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中,笔者看到,今年12月底前,常山县将基本查清县域内各类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以及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同时,征集各类古老、珍稀、特色、名优的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现代种业和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线”。多年来,常山县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在科研育种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育种单位先后利用优异种质资源育成一大批优良品种,为粮食生产安全、丰富“菜篮子”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统计,近年来,省内科研院所利用优异种质资源在常山先后育成新品种,有籼粳杂交水稻、常规早晚稻、油菜、铁皮石斛、灵芝等,其作物品种的选育能力名列全国前茅。同时,通过产业化开发,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据常山县种子管理站负责人介绍,他们将完成20至30个种质的普查与收集,加强对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扩繁、鉴定和保存。对初步鉴定出来的优异种质资源,还将集中开展鉴定和评价,扩繁和基本生物学特征特性鉴定评价后再进行整理、整合,结合农民认知编目,提交到国家作物种质库(圃)和浙江省种质库(圃)保存各类作物种质资源,为省乃至全国的农作物育种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资源、新基因和新种质,为培育品种多样的特色农产品打好基础。
  方均良 周明火 李建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