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农民信箱

农业部要为这些主体建立信用档案

  农业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的通知》。通知提出,将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构建以信用为核心,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监管、事后信用评价的新型监管机制。
哪些人要建立信用档案?
  通知明确要求,规模以上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都需建立信用档案,主要包括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农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将散户纳入信用档案建设范围。
信用档案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主体名称和社会信用代码等基础信息、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认证登记、监督检查和奖励等五大类信用信息。
  在建立信用档案的同时,各地还将强化信用档案应用,把查阅信用档案作为审查主体资格、审批行政许可事项、下达财政支持项目、制定分类监管措施的必要条件,根据信用档案对生产经营主体采取联合奖惩措施。
  可以说,这个信用档案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监督。诚信记录好的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将得到农业部门的奖励,而对于那些信用不好的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农业部门将会给予从重处罚。将信用档案与行政许可、从业资格、财政支持挂钩,可以引导生产经营主体树立诚信意识、守法诚信经营。
信用档案什么时候建成?
  按照工作安排,到2017年底,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将率先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
  2018年底,全国粮食大县、“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基本建立本行政区域内主体信用档案;
  2019年底,基本实现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全覆盖。 钟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