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上午9点,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石山村,缕缕阳光透过茂密的竹叶斜斜地洒下来。穿过一条石板路,笔者来到一处堆满了竹子的空地,村民莫其元正蹲在地上用刀劈着竹子,额头上已渗出了细细的汗珠。
今年59岁的莫其元是一位从事竹器制作多年的老匠人。虽然因患小儿麻痹症腿脚不灵便,但他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不仅演绎着“竹子变形记”,还为自己撑起了一片蓝天。
碗口粗的竹子经历了风吹日晒,静静地堆放在地上。锯竹、劈竹,莫其元一气呵成。虽然年近60岁,但老莫依然干劲十足。
当天一大早,老莫受镇上委托,为妙西镇旅游中心做一个竹子屏风。只见他对照图纸,测量尺寸,用一把锉刀和锯子,将一根根竹子化为一个个精巧的零部件。“我们村几乎每家都有老莫做的竹具,能用很多年,我家有把竹椅都用了30多年了。”石山村村民陈文江说。
莫其元从小生长在妙西这片竹林间,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在他5岁那年,一场感冒让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留下了终身腿部残疾。在他18岁那年,村里办了一个竹器加工厂,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拄着拐杖的莫其元进厂开始了拜师学艺的生涯,从打小工开始慢慢摸索,竹编制作莫其元一做就是40年。
“那时候师父要求很严格,但不会手把手教授。”莫其元回忆,他白天在厂里干活,晚上还会捡家门口的竹条练习,一直练到夜里11点多。
肯吃苦、好钻研,就这样,莫其元练就了一身好本事。竹榻、竹椅、竹凳、竹筐……莫其元样样精通。他做的竹器,不仅手艺精湛而且售价也低,因此很受村民欢迎。不过最近几年,莫其元有点小失落:“以前家家户户都要用竹器,我那时都是背着工具上门去做,生意很好的。现在做竹器的人很少了,也没什么人请我们去了。主要还是这行当太苦、利润薄,也没人愿意学了。”
竹编工艺品看似简单,其实工艺很复杂,要经过刮节、劈篾、刮光等多道工序。莫其元说:“年轻的时候,一天能做10把椅子。现在不行了,一天紧赶慢赶,最多只能做五六把。另外,做竹器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烘烤竹子做造型,将一根削好的毛竹放在火焰上来回烘烫,坚硬的毛竹被烘烫得软熟时,就可以把它掰弯做成椅凳手把等拐弯处的部件,很费工夫。”
如今,只要一得空,莫其元就会骑着他的小三轮车,将做好的竹器运到集镇上去卖,用来维持生计。趁着空闲时间,他还专门为村里的文化礼堂制作了一批竹工艺品,供游客参观。对于未来,莫其元说自己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
王艺潼 陈松明 朱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