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山村建起致富水电站

嵊州通源乡立足当地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本报记者 李曜清
  本报讯 “近段时间下雨较少,水量不多,发电量比前几个月要少些。我真希望接下来雨量充沛些,这样,就可以多发些电,村集体也可以多收入点。”8月16日,在位于嵊州市通源乡的茶坊水电站机房里,通益村党支部书记王南军告诉记者,2014年以来,茶坊水电站平均每年为该村村集体带来7万元收入。据介绍,在只有6个村的通源乡,4个村都像通益村那样,依靠水电站的收入,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通源乡地处嵊州市西南,剡溪主要支流之一通源江,流经该乡的河段长约4公里。这里群山环抱,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香榧和茶叶。“全乡除了几家茶厂,就没有其他工业企业了。”通源乡副乡长刘孟兴对记者说,“10多年前,全乡农民人均年收入一直处于全市后几位,村级集体经济也没有什么收入。”
  十几年前,曾经外出经商的王南军担任了通益村党支部书记。“我在外面闯荡了几年,也算见过世面,回来后,便决心改变村里的贫困状况。”王南军说。怎么改变?他和村干部合计后,把目光瞄准了村里已荒废多年的茶坊水电站。这座水电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因为多种原因一直荒废着。90年代初,村里曾投入资金进行改造,但因为后续资金没到位等原因被迫停工,成了“烂尾工程”。“我算了下账,改造这座烂尾水电站大概要300多万元,市水利部门为我们解决一半费用,剩下的150多万元需要村里自己解决。我当时心一横,不顾家人反对,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了50万元,再动员村里每户人家出钱。结果,村民几千几万地凑,最多的一户村民出了7万元,加上几位爱心企业家伸出援手,终于凑齐了款项,这样才把水电站改造好。”王南军说。
(紧接第1版)2004年1月,茶坊水电站完成改造,发电能力为320千瓦的发电机正式投入运行。接着,通益村以153万元的价格把水电站30年的经营权转让给嵊州本地一家企业,这笔转让费刚好偿还银行贷款和村民的投资。贷款还掉了,可村集体还是没有收入,怎么办?2014年,双方经过协商,村里以148万元的价格收回了水电站的经营权。“收回经营权的148万元,一部分来自省里对村集体发展物业经济的项目补助资金,另一部分由村里自行筹措。收回水电站经营权后,村里和电力部门签订了供电协议,以每千瓦时0.46元的价格将电出售给电力公司,一年收入有数万元,去年收入10万元。”王南军笑着告诉记者。
  看着通益村把茶坊水电站搞得风生水起,其余几个村也纷纷效仿,搞起了水电站经营。通源村一座水电站原先一直处于荒废状态。2007年下半年,村里对这座水电站进行改造。改造费用除嵊州市补助和本村一名村民投资外,由乡里和通源、吴联、西三、白雁坑等村共同出资,收益按出资比例进行分红。2016年,入股村分红达6.5万元。此外,通源村还通过乡村共同出资、按出资比例分红的办法,投资300万元,于2005年建成岗下水电站。去年,村里从水电站的收益中分红近10万元。
  2011年,白雁坑村对白雁坑水电站进行改造,并以104万元的价格承包给当地一家企业经营,尽管村里不参与经营和分红,但村集体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近几年来,通源乡还改造了叠石水电站和大田畈水电站。这样,全乡共有6座水电站投入运行,为相关村集体带来年均27万元分红收入。
  嵊州市水利局负责小水电开发管理的高级工程师郑群英告诉记者,通源乡在开发小水电中,坚持新建与改造统筹,对原有小水电实行升级改造,符合推进小水电绿色发展的要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