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攻克水稻育供秧难题,创新种薯繁育技术

我省粮油产业团队突破多项技术瓶颈

  我省粮油产业技术团队针对粮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按照“技术研究一批、中试熟化一批、示范推广一批”的要求,组织实施“三农六方”科技协作项目和产业技术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践行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近两年来,粮油产业团队共开展攻关研究5项,建立区域试验站5个,建立示范基地73个,熟化品种10个,集成技术15项。
攻克育供秧难题,集成“两壮两高”技术,促进水稻增产增收
  针对水稻机插秧秧苗素质差、育壮秧难的技术瓶颈,我省粮油产业技术团队创新了水稻叠盘出苗技术和“1+N”育供秧模式,解决了传统机插秧出苗不整齐、秧苗不健壮、易烂秧死苗等问题。该项技术已在我省广泛普及,并辐射到江西、湖南、福建等省,多家权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在此基础上,还集成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该技术被列入省农业厅种植业“五大”主推技术,2015—2016年全省累计推广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439.4万亩。这项技术的应用也推动了水稻高产纪录不断被刷新。2015年,嘉善县陶庄镇常规晚粳稻“绍粳18”百亩示范方最高亩产772.1公斤;2016年,诸暨市新桔城“中早39”早稻百亩示范方最高亩产747.9公斤;江山市石门籼粳杂交稻“甬优12”百亩示范方最高亩产1024.1公斤,分别打破常规晚粳稻、早稻、单季杂交晚稻浙江农业之最高产纪录。
创新种薯繁育技术,加快农机农艺配套,提升旱粮生产效益
  旱粮生产技术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了马铃薯种薯脱毒和基质覆盖栽培多次收获技术,解决了我省种薯繁育难题,实现了马铃薯一次种植可根据市场需要多次收获。二是集成推广薯类机械化栽收技术。包括试验示范马铃薯播种施肥覆膜一体机、马铃薯杀秧机、马铃薯收获机、番薯收获机等薯类生产机械,建立示范基地6个,每亩省工节本增效可达500元以上。三是集成推广旱粮新型间作套种技术。示范推广玉米番薯带状套种、玉米大豆带状间作、蚕豆/春玉米-夏玉米-马铃薯一年四熟等旱粮新型间作套种技术,以及葡萄园套种鲜食大豆、梨园套种鲜食大豆等果园套种旱粮技术模式,一年三熟和一年四熟模式使土地复种指数可达300%—400%,是目前全省平均150%复种指数的两倍以上,亩产值可达万元。2015—2016年全省累计推广旱粮间作套种技术和模式91.25万亩。
研制成功育秧基质,集成轻简化栽培技术,促进油菜稳定发展
  针对我省油菜生产存在用工量大、季节性用工矛盾突出的现实,技术团队引进集油菜精量播种、施肥、开沟、覆土于一体的油菜直播机械,集成示范机播机收高效栽培技术,并研制成功一种油菜育秧基质,集成油菜工厂化基质育苗技术,通过示范基质穴盘育苗、培育秧龄较长的壮苗进行稀植、延长油菜移栽期等技术,缓解了稻、油茬口矛盾。稀植栽培可比常规栽培减少人工一半左右,平均每亩增产20%左右,亩省工节本、增产增效近160元。2015-2016年全省累计推广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13.71万亩,有效促进了油菜产业稳定发展。
积极开展试验探索,实现肥药减量增效,促进水稻绿色生产
  根据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技术团队在全省建立了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基地4个,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基地5个,探索适合我省推广应用的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肥料上,重点示范应用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取得了在水稻产量略有增产的情况下,因化肥利用率提高而达到总氮量减少10%-20%的效果;在农药上,重点在抗性品种连片种植的基础上,通过灌水杀蛹、健身栽培等措施减少病虫发生机率,通过种植诱虫植物、蜜源植物等生态措施调控害虫和天敌种群及数量,通过放置杀虫灯、性诱剂等物理措施诱杀害虫,降低水稻虫害发生基数,实现减少农药使用1-2次,农药使用量减少10%-30%的效果。
吴寿 陈叶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