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搞了一个小试验——他们在两个相邻的电话亭,分别贴上“女士专用”和“男士专用”标识,然后躲在一旁观察,想看看以呆板著称的德国人对此有何反应。德国人果然名不虚传,男男女女规规矩矩地按各自的性别使用公用电话,哪怕一边空无一人,另一边仍一个接一个排队。
但,呆板的德国人造出了闻名世界坚固耐用的产品。“这种在日常生活中的守规则和守秩序意识已转化成德国造产品的精良质量”——媒体如此评说。
纪录片《人和类人猿》中有这么一段内容,让人印象深刻。科学家正在测试类人猿的智商,并让类人猿和人类孩童进行智力PK。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密封的小箱子,内藏奖品。测试人员示范几个动作步骤,即摆弄小箱子的几处机关,以便打开它,取出奖品。五六岁的小孩子轻松记住示范动作步骤,取出了他们喜爱的小玩具。类人猿也有样学样,捣鼓几下之后得到美食:一粒坚果。
一比一平,比赛继续。研究人员换来另一个造型一模一样的箱子,不过材质是透明的,里面的装置一目了然:奖品就存放在一个小格子间,直接打开一扇门便可拿到——其实之前研究人员示范的动作,都是“假动作”,对取出奖品来讲,毫无意义。
情形会怎样呢?小孩子先来:只见几个小孩无一例外地重复着上回做过的毫无用处的动作之后,才取出玩具。再看类人猿,那几只看上去那么笨拙的动物却一眼看清门道,第一个动作打开那扇门,第二个动作拿到坚果,美美享用。
这个测试并不是说明类人猿比五六岁的小孩聪明,而是说明人类专注的模仿能力远远超过了类人猿。人类正是靠这种超强的模仿能力,才掌握了更复杂更精细的技巧,比如语言、文字、种种高智力活动……而看似更善于发现捷径、更会讨巧的类人猿,只能靠着它们一点点的小聪明,至今依然生活在丛林,用双手和牙齿摆弄简陋的工具,去获取一粒坚果、几滴蜂蜜、数只蚂蚁。
这是否从某些方面,印证着“聪明反被聪明误”?或者说,我们以为呆笨刻板的守规矩,其实是一种卓越品质,是一种大智慧,就如为此而赢得声誉的德国人。所以,别沾沾自喜于那些小聪明、那些投机取巧,那可能更是我们自己的局限。
(摘自《潮州日报》 李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