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国栋
本报讯 “浙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好经验。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合作社这一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生产,使更多农户实现增产增收。”记者日前随全国三农媒体采访团走进地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彩云镇的云南秀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陈明章得知记者来自浙江,便对我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赞不绝口。
据了解,2012年4月,该公司在禄丰县彩云镇白杨村租赁土地46亩建设花卉生产基地,至目前,已建成全自动温室大棚3.1万平方米,年产各类优质花卉100余万盆,产值约3000万元。“现在,在公司就业的40多个工人都是当地的土地流转户,月工资最高的达3000元。生产忙季时,公司还吸收了周边农民500多人次前来打工。”陈明章说。
据介绍,目前,彩云镇引进花卉种植企业30家,种植红掌、薰衣草、非洲菊等特色花卉5000余亩,年产值可达7500万元,解决了1000余返乡劳动力的就业。
在大理州洱源县,记者看到了农民增收的另一番景象。“在新鲜的梅果上雕刻图案按粒计费,雕粒三分钱,我一天能雕三四千粒,收入100元左右,年底还有分红。”在位于洱源县的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该县乔后镇新坪村村民陈蔚琴说起收入情况,笑得合不拢嘴。
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是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创办以来,立足洱源传统产业,开发梅果、核桃、木瓜等高原特色农产品,2016年带动农民增收5400多万元。
据公司总经理李学峰介绍,近年来,“洱宝”通过建设梅子、木瓜、核桃等基地促农增收。为帮助挂钩帮扶的新坪村发展经济,公司在村里建立了50亩杏梅基地,出资12万元购买了4000棵优质杏梅苗,免费提供给村民栽种。在免费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服务的同时,公司以订单形式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鲜果,解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公司还吸纳当地贫困户就业,帮助他们脱贫。以前,村民李秀珠一家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苦荞和玉米种植,收成好时,年收入也只有5000多元。如今,李秀珠在公司务工,月收入3000多元。“我有两个娃,一个读高中,一个上大学,他俩每个月的生活费就要2500元,现在我一个人的工资就可以解决他们的生活费了。”李秀珠说。
就业扶贫是“洱宝”助力脱贫攻坚的举措之一。目前,公司已安排贫困户56人在所属的加工厂、水厂就业,每年还招收季节工500多人,为他们增收做出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