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清
本报讯 台州市以农广校为主体,以示范基地为主阵地,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途径。统计数字显示,2014-2016年,台州农业部门年均培训农民6800人。去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410人,培养农民中专生近3000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加快了当地主导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立足主导产业,推出“1+X”模式
不久前,台州市农广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这是迄今我省农广校系统唯一的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台州农广校之所以能获此殊荣,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探索出“1+X”的模式。何为“1+X”?台州农广校校长蒋勇解释说,“1”就市和各县(市、区)农广校,这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X”是遍布全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这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阵地。
台州兼得山海之利,农业资源丰富。通过数年的发展,全市已形成杨梅、柑橘、茶叶、水产养殖等四大主导产业。
在推出“1+X”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台州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做到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仙居是农业部命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县,也是台州杨梅主产区之一。近年来,仙居县围绕杨梅产业发展,以县农广校为主体,以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田园杨梅专业合作社为主阵地,采用“理论授课+实践操作+交流探讨+培训考核”的模式,组织梅农学习理论知识和新型栽培技术。培训结束后,主办者对学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确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目前,台州已建立14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面积达1.7万亩,这些示范基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围绕全产业链,抓全方位培训
台州还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全力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了加快茶叶全产业链的发展,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对茶农进行从选种、育种、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及品牌建设、农旅融合等全方位培训。
今年,台州市农业部门举办了有全市20余家重点茶叶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的高级研修班。研修分三个阶段进行。5月23日开班的第一阶段,邀请了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介绍茶叶新品种,讲解选种育种知识,分析茶产业发展趋势。研修班学员也带来了各自生产的茶叶,请专家品鉴和学员互相品鉴。来自黄岩区的黄华杰带来的茶叶茶色鲜亮,但口感欠佳。专家现场品鉴后认为,主要问题在加工工艺上,便“对症下药”给出了改进方法。黄华杰告诉记者,这样的研修班给了他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
第二阶段的研修主题是茶叶品牌打造与市场运作,邀请了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授课。在研修的讨论环节,来自临海市的“茶二代”王军说,目前,当地茶叶企业以自产自销为主,销路不广,很难拼得过拥有大品牌的茶企。来自仙居县的胡慧亮负责所在茶企的经营工作,他很赞同王军的看法。胡慧亮认为,随着销售成本不断增加,实体企业受到冲击较大,必须有新的突破。参加研修的学员一致赞同进一步打造“茶产业同盟”,茶企之间实现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及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等“五个共享”。
根据计划,研修的第三阶段将组织学员走出台州,围绕茶叶全产业链发展,赴本省的松阳和福建等地考察,找差距,学经验,补短板。
依托培训基地,提高实战能力
临海市羊岩茶场是台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示范基地之一。据茶场党支部书记朱朝安介绍,为适应培训需要,茶场专门设立了品种功能区、科技示范区、加工体验区、机械化采摘示范区和采摘体验区等5个教育培训功能区。其中,品种功能区引进国内茶叶品种110个;科技示范功能区引进物理防治、防冻防病技术等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及设备;加工体验区内,茶场的师傅为受训者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
天台县茶农潘旭仙经营着一家200多亩的茶场。因为品种方面的原因,加上茶场海拔较高,茶场生产的茶叶往往要比别的地方迟一两个星期上市,且口感也欠佳。今年5月,她到羊岩茶场接受培训,茶场老师傅手把手地教授采青、揉捻、烘干、整理等方面的技术。培训结束后,她按照学到的方法炒制茶叶,茶叶口感有了明显改善。她对记者说,培训使她增强了发展茶叶生产的信心,目前,她已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早不了”品牌,主打高山茶,并准备扩大茶园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