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通讯员 陈叶平
自7月5日出梅以来,我省持续出现晴热高温天气,截至7月30日全省35℃以上的高温日数已达20天。由于高温强度强,降水少,部分地区出现干旱,茶叶等农作物出现焦枯现象。而7月底,受双台风影响,温州、丽水等地又出现大到暴雨。根据省气象台预测,近期我省晴热高温天气将回归,高温、干旱、暴雨急剧变化的天气给粮食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当前,正是番薯、水稻等主要在地粮食作物生长关键时期,需水量大,对气温敏感。为全力抓好抗旱保苗,确保粮食丰收,省农技专家支招广大农民,针对在地作物生长进程和土壤墒情,因地制宜,因苗施策,分类指导,采取田间管理技术措施,全力做好抗旱等防御措施,确保粮食生产丰收。
晚稻管理,因苗施策
1.连作晚稻秧田:可加盖遮阳网,减少阳光直晒,减少水分蒸发;可安装喷灌设备,采用喷灌补水方式来降温,也可改水层灌溉为湿润灌溉,或放水进田灌溉改为浇灌,促进秧苗生长,增强抗旱能力。
2.连作晚稻大田:有灌溉条件的稻田,灌一次浅水后,等其自然落干,再灌水。灌水时,应在早晨、傍晚或夜间进行,在满足连晚稻分蘖所需水分同时,要注意节约用水。当前,连作晚稻移栽已接近尾声,对正在插种的,要选择傍晚时插种;对刚插种的连作晚稻大田,要保持浅水层,以水调温,促进晚稻秧苗返青活棵。在水源较为紧张的地区,可采取旱耕水耙、现耙现插方式,插后把余水放入另一块田;处于分蘖期的单晚稻大田,可采用湿润灌溉方式,在田间开好“工”字沟,实行沟灌,保持稻田湿润。对因干旱无法插种的田块,应根据土壤墒情,改种旱粮作物。
3.单季晚稻大田:当前正值单季晚稻拔节至幼穗分化期,是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也是产量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应尽量满足其对水分的需求。水源充足地区,建立稻田浅水层,以水调温,促进水稻幼穗分化。水源较为紧张的地区,可采用间歇灌溉,做到后水不见前水。水源紧张地区,要组织开好丰产沟或“工”字沟,抽水沟灌,保持稻田湿润。对受高温天气影响,水稻出现缺钾症状的田块,可应急措施,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2-3次,每次间隔7-10天,以喷到叶片正反两面湿润为宜,缓解高温干旱的危害。
旱粮管理,因地制宜
1.及时补充水分。在早晨或傍晚太阳下山后,引水沟灌,水不上畦,任其自然渗透;也可采用浇水、喷灌、滴灌等节水方法灌溉,以缓解旱情。
2.中耕覆盖保水。可进行浅中耕方法,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抑制土壤水分蒸腾,增强作物抗旱能力,也可用杂草、秸秆、遮阳网等覆盖遮阳,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3.喷施叶面肥。可在早、晚时分,对农作物喷施叶面肥,采用叶面喷雾方式,以减缓叶片失水,提高作物抗旱能力。
4.改直播为育苗移栽。直播玉米和大豆,可改为苗床育苗移栽种植,尽量稀播,采用浇灌等方法,以保证苗床水分,同时还可节约用水。图为缙云县新建镇笕川村前期高温影响而受旱的稻田和番薯。 朱静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