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创业

他们用土方熬制的枇杷膏,既能当饮料喝还能止咳化痰——

陈礼增父子枇杷果里掘金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枇杷膏只有在药店里才会出现,深褐色的塑料瓶里装着深褐色黏稠的液体,通常用于化痰止咳、喉咙痛等病症。但如今,市面上的枇杷膏并不仅于此。台州黄岩的陈礼增父子与省农科院共同研制了供普通食用的枇杷膏,膏身也是深褐色,不过却是果冻状,化水后不仅能当饮料喝,对老人小孩化痰止咳也有功效。
土法熬制枇杷膏
  陈礼增与农业打了半辈子交道,年轻时一直从事农农产品收购工作。在他心里有张地图,哪些乡镇哪些农户种有品质优良的农作物,他一清二楚。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但对于这些农作物如何深加工成新的产品,陈礼增有自己的想法。
  “前期在做甘蔗深加工,制作成的甘蔗汁跟饮料一样。”陈礼增说,早期带着产品参加农博会的时候,受到省农科院教授的指点:为何不制作枇杷膏呢,市场前景更好。黄岩是枇杷之乡,院桥镇、宁溪镇、上垟乡等地都种有大面积的枇杷,找到优质的原料不成问题。
  今年,陈礼增在黄岩收购了十多万公斤优质枇杷。“二三公斤枇杷才能熬制成200克枇杷膏。”陈礼增说,为了把控枇杷的质量,收购环节他亲力亲为,没成熟的枇杷不要,开裂的枇杷也不要。
  说干就干,陈礼增开始用土方法熬制枇杷膏。
  洗净后的枇杷去掉蒂头,直接放在高压锅中煮上1个小时,再换到大锅中熬2个小时,等到收膏时再转入小锅中,再煮上2个小时,枇杷膏才算制作完成。“熬制枇杷膏不加水,也没有其他添加物和防腐剂,但是前期口感不佳。”回忆早前制作的过程,陈礼增表示,土制枇杷膏功效虽好,但因口感问题,当时的销路并不好。无奈之际,陈礼增向浙江省农科院食品研究所的专家寻求帮助。“专家对枇杷膏本身非常认同,但觉得销售这条路比较困难,认为我年纪大了,从零开始创业压力太大。”陈礼增说,他的两个儿子陈廷和陈超也看好枇杷膏市场,主动加入创业团队中,这让他看到了希望。随后,农科院多名博士帮助父子仨人调整配方,按照不同的比例加入蔗糖后,口感好起来了。
  口味调整了,但按照陈礼增传统的销售方式,包装后的枇杷膏销售渠道不多。如何打开这些枇杷膏的销路呢?陈礼增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网络销售拓市场
  现在很多商品都利用互联网销售,开个网店,或者在微信上销售,枇杷膏为何不加入其中呢?80后的陈超认为爸爸陈礼增的销售渠道太窄,“陈挺超”品牌不能让更多人熟识,而最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互联网来销售。“我的微信好友现在有四五百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客户。”陈超说,前期通过农博会展销,由于百分百纯枇杷熬制,“陈挺超”枇杷膏大受欢迎,顾客一带十、十带百,销量还不错,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陈超开始打起了微信的主意,在瓶身上加上自己的二维码,即使不参展,借助网络,也能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平均每天能销售几十瓶,主要销往杭州、宁波、上海等地。”陈超说,量产后他们还打算将产品打入超市。
  即使产品本身质量好,但若是包装跟不上,依旧不会被市场接纳。这一点,陈礼增与陈超也深有感悟。此前,陈礼增选择的产品包装是0.5公斤塑料瓶装,陈超对此进行了改进。“品质在前,包装在后,好的产品需要精包装。”陈超将产品的规格定位在200克,选择玻璃瓶身,为便于顾客作为馈赠佳品,在外包装上也下了功夫。
  小批量的生产,可以用土制方法,但一旦扩大规模,必须使用流水线生产。据了解,目前陈礼增和陈超在仙居联系了一家加工单位代为加工,一年的加工量能达到几十万公斤,是以前作坊式生产的十几倍。
夏仲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