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文/摄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将跑步作为强身健体的时尚运动。但水里的鱼儿也恋上“跑步机”,对大部分人来说,却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儿。日前,记者随杭州市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推介交流会的代表,来到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一睹真容,大开眼界。
干净整洁的“高档小区”里,鱼儿过得很悠闲
7月25日下午3时,室外气温高达41.2℃。
在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里,水面泛着刺眼的白光,增氧机不知疲倦地轰鸣着,激起一柱柱水花。远远望去,一排排钢架上面铺着黑色的遮阳网,而下面就是鱼儿的生活小区。走在小区内,记者发现里面又被隔成一个个长条形的“单间”。工作人员介绍,这叫“小区域流水养殖区”,小区域流水槽“圈养”吃食性鱼类,主要目的是控制鱼类排泄粪便范围及精准投喂饲料,并有效收集残饵和鱼类排泄物,再利用吸污设备将其抽入沉淀池,经过沉淀、脱水、发酵处理,变为陆生植物(如蔬菜、瓜果、花卉等)的高效有机肥。
记者仔细观察发现,大批的鱼儿集中朝着一个方向“冲锋”,原来它们的正前方就是大区域水质净化区,清洁水源源不断地通过水泵输入“小区”,冲走鱼儿排泄物和剩余食料。大区域水质净化区内,套养着滤食性鱼、虾、贝类或种植水生植物营造自净生态系统,不投喂任何饲料,使整个池塘始终保持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实现养殖废(尾)水体零排放。
最后方的水池里,水面明显浑浊,相当于鱼儿生活小区的化粪池。池底下早已布置好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属于整个池塘生态自净循环养殖系统的最后一环。
“入住率”高,养殖效益有效提升
杭州市农业局渔业处副处长吴小兰告诉记者,2015年,杭州市从美国引进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到2016年底,已建成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示范点22个、养殖流水槽105条(11550平方米),且养殖品种、模式丰富,基础设施材质多样。
谈到饲养效率,吴小兰举了个例子,以30亩左右池塘面积为一个单元,在其中建设三条流水养殖槽,每条槽规格为长22米×宽5米×高2米,三条流水槽面积为330平方米,占单元面积的1.6%,其余98.4%作为水质净化区。330平方米流水槽的养殖产量为90吨(单元30亩,折合3.0吨/亩),是传统池塘养殖产量(以1吨/亩计)的3倍。养殖管理方面,以90吨产鱼量计算,传统养殖方法需鱼塘面积90亩,饲养管理人员至少3人;而同样90吨产鱼量,流水槽养殖塘仅30亩面积,2人即可管理到位。按每产出1公斤鱼的耗电量计算,传统养殖技术约耗电0.35度,流水养鱼技术则为0.78度。捕捞人工方面,传统养殖90亩池塘清塘至少需要100人次以上,多次牵网,分拣不同品种和规格的鱼,对鱼体损伤大,最后捕净还需要干塘,劳动强度大。90亩流水槽养殖塘清塘只要6人次的劳动力即可,起捕率可达100%,鱼体伤害程度小。
据介绍,每条养殖槽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养殖各种鱼类。它的设计非常科学合理,包括起捕时,可以打开养殖槽后端的闸门,将养殖槽里的鱼赶到一处,不仅便捷,而且不会损伤鱼体。
生活环境好了,鱼儿“身强体健”
鱼儿生病怎么办?这一直是令养鱼人头疼的大问题。传统的池塘养殖在鱼种入塘后和养殖过程中的防病治病难度大,尤其难以做到准确计量用药,防病效果也不理想。吴小兰告诉记者,生态自净循环养殖的流水槽养鱼,可以实现精确计量用药,药量可比传统池塘养殖用量减少98%。记者发现,流水槽内的水一直在流动,鱼群逆流而上,好比一直在“跑步机”上跑步。这样的话,饲料投喂比较精准,不浪费。由于饲料投喂精准,残存饲料极少,减少了对水体污染。而且,流水槽中长大的“跑步鱼”不仅身强体健,而且肉质口感好,市场前景看好。据介绍,流水槽养鱼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配备有养殖环境监控设备(如养殖水质监测、断水断电报警器等),可进行室外工厂化养殖管理,全程监控,确保养殖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养殖产品安全性。
据吴小兰介绍,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是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模式革新为池塘循环流水“生态式圈养”模式,即在流水养鱼槽中高密度“圈养”吃食性鱼类,通过添加气提式增氧推水等设备,对鱼类排泄物和残剩饲料进行收集和再利用,池塘养殖水体原位净化,实现零排放。2016年试点效益明显,单条流水槽(110平方米)最高产量、产值、利润分别可达26.4吨(余杭黑鱼)、44.9万元(余杭黑鱼)、23.4万元(富阳云飞),养殖水产品折合后产量可达3.1吨/亩(余杭黑鱼)、产值可达5.0万元/亩(余杭黑鱼)、利润可达2.3万元/亩(富阳云飞)。
■相关链接
水产养殖业是杭州市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据统计,2016年杭州市有淡水养殖水面总面积30万亩(除水库面积),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7.6万亩;涉及养殖品种30余种,养殖产量过万吨的有8种(养殖产量占全年养殖总产量的84.3%)。池塘养殖是杭州市渔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及“五水共治”的实施,渔业发展空间趋减,加之灾害性天气频发及生产成本上升,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提升难度加大。为实现水产养殖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推进渔业转型升级,从2013年开始,杭州市农业局协同相关区、县(市)渔业管理、技术推广等部门开展了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今年,杭州预计新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示范点34个、137条养殖流水槽(14740平方米),其中在建试点5个、养殖流水槽34条,近三年将建成56个试点、242条流水槽(26620平方米),流水槽池塘养殖产量可达75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