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徐红兵:规模种粮走新路

  “规模种粮,我是从102亩地开始的。”7月15日,在江山市双塔街道莲塘村的水口家庭农场,负责人徐红兵说,现在农场种粮面积已经有500亩,今年的早稻就种了350亩。
  33岁的徐红兵原先是名汽车修理工。“我是在13岁时学修车的,修了十来年。”徐红兵说,修理汽车的活又苦又累,后来,他在城区包了个场地,搞了4年的货运车出租。“钱不多,一年收入三四万元。”
  缘何改行种粮?这要从他的几块烂冬田说起。这烂冬田泥层厚、排水不畅,种水稻不是倒伏,就是遭遇雨水天气多的年份而颗粒无收。“有一年,别人的水稻差不多快收割完了,我去请农机手来收割,他就是不肯来。”一气之下,在2012年,徐红兵干脆花费6万元购了台收割机。这样一来,他种田不仅无需雇人收割,还在空闲时帮助别的农户割水稻,能赚个两三万元。
  有了收割机,徐红兵在2013年流转了102亩地,开始走上了规模种粮的道路。由于是第一次大面积种单季稻,没有经验,当年只能保本。在农业部门的技术支持下,2014年徐红兵又流转了200亩地,继续干,净赚了6万多元。到了2016年,他种粮面积达400亩,利润十几万元。
  规模种粮靠机械。如今,徐红兵添置了两台收割机、两台耕田机等农机。“水稻丰收时,我开收割机割稻,妻子开拖拉机运稻,基本上靠自己种粮。”他说,他的规模种粮是根据地块的肥瘦、水利条件,因地制宜地利用抛栽、直播技术或者人工栽培来种早稻与晚稻。插秧苗时,为了赶农时才一天雇20多人,平时只雇3个长期工。
  去年,为了改善土壤,他还栽培了300亩紫云英来肥田。“这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项目,要连续种紫云英3年。”他说,提高了肥力,去年他的早稻平均亩产达400公斤。
  规模种稻,最难的是晒稻谷。以前,徐红兵没有晒谷场,只好把稻谷晒在马路上。一到下雨天,抢收稻谷都来不及。“现在好了,我的烘干中心已经建成,马上可以投入使用了。”他指着新建的烘干中心说,烘干中心面积1000平方米,有9台烘干机,总共投入170万元。今年,他种粮再也不愁晒谷难了,还可以为上余、四都、大陈等乡镇的农户提供稻谷烘干服务。
  最让人佩服的是,徐红兵种粮不怕苦,还特别有头脑。莲塘村可是江山市有名的好地方,4.94亿年前,这里是当时最热门的生物三叶虫的聚集地。三叶虫所存在的那个时期,地球大部分都被水覆盖,整个衢州地区都是一片浅海。三叶虫生活滋润,随着洋流四处漂荡……目前,江山“金钉子”地质遗迹省级自然保护区建有科考游步道、永久标志碑、科普长廊、解说标识牌等,已经成为市民游玩的新去处。“我已经成功注册了‘金钉子’谷类制品、玉米、茶、蜂蜜等品类的商标,要依托‘金钉子’做好精准农业。”徐红兵说,下一步要加工生态、有机的“金钉子”大米,提升种粮的附加值,还要与学校合作,邀请学生和家长来体验种田的苦乐,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朝着休闲农业、精准农业方向发展。明年,还要扩大种粮面积,赚更多的生态钱。
胡宗仁 程伟 郑勰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