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党委书记蓝景芬——

打造乡村美丽经济

  □本报记者 季颖【人物名片】蓝景芬,女,中共党员,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党委书记、大漈景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在蓝景芬的带领下,大漈乡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美丽经济、乡愁经济,形成高山冷水茭白和农家乐民宿两大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她先后获得丽水市“六边三化三美”工作先进个人、丽水市生态精品农业先进个人、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今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连片的茭白田,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络绎不绝的游人……盛夏时节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在青山环抱间显得热闹祥和。“在大漈,家家户户都种茭白,这里地处海拔1030米的高山,独特的高山小气候使得当地出产的茭白又嫩又甜。”7月16日,乡党委书记蓝景芬在接受采访时说,近日,大漈茭白已陆续上市。
  2015年,蓝景芬担任大漈乡党委书记后,就开始思考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当时,大漈茭白种植面积已有5000亩,能种茭白的地方都种了,量的增加已没有空间,要做的就是实现质的提升,打响品牌。”蓝景芬说。
  在蓝景芬看来,茭白产业的提升要从把控产品质量和改良品种及种植方式两方面入手。于是,蓝景芬跟乡干部一起,一方面向农民宣传推行绿色防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强茭白农残检测工作。“我们在大漈茭白交易市场建立了专门的农残检测室,每天都会抽检100个样本,凡检测出农残超标的,绝不允许进入交易市场,通过这一措施倒逼农民提高茭白质量。”蓝景芬说。
  与此同时,蓝景芬和乡领导班子商讨后,决定由乡政府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引进良种。几年来,大漈引进了“回山茭”“丽茭1号”“一点红”等新品种。她还组织乡有关部门积极申请省级、市级科技项目,通过项目资金扶持茭白产业发展,并借助省农科院、丽水市农科院的科研力量,加快品种引进和改良。今年3月,大漈实施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农业项目,建立高山茭白种质资源圃,研究集成茭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去年,全乡茭白产值达3300万元,平均亩产值6500元。”蓝景芬说。
  在提升茭白产业的同时,她还力促乡里对农家乐、民宿进行改造升级。“大漈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村民利用这一优势,办起了农家乐、民宿,但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没到位,往往留不住游客,这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蓝景芬告诉记者,要让游客留下来,必须完善民宿设施。这两年,乡里一直在鼓励村民对民宿进行改造。“去年,彭村村对农家乐、民宿进行改造升级。改造升级要花钱,一开始农民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我就一次次去村里召集业主和有意向的农民开座谈会,鼓励大家做这件事,乡里还对通过验收评上星级的农家乐予以奖励。”蓝景芬说,为了规范农家乐、民宿管理,乡里还鼓励每个村成立农家乐协会,由协会统一房价、统一分配客源等,防止恶性竞争。“多亏了蓝书记的积极倡导,我们才对农家乐、民宿进行了改造升级,现在房间设施齐全,环境干净整洁,游客愿意住了,房价也从每晚60元提高到了120元。”彭村村农家乐协会会长彭生英笑着说,“我家有9个床位,到了旅游旺季,每天基本都住满,去年净收入3万多元,从目前情况看,今年的收入会更可观。”
  彭生英告诉记者,她家的6亩茭白田每年也有六七万元收入,加上农家乐的收入,一年能赚10万元左右。“真的是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了!”“接下来,我们还要做好农旅融合这篇文章,通过农旅融合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大漈。”蓝景芬说,目前,乡里正在争取资金,计划建造高山休闲体育运动基地,基地建成后,人们可以在这里体验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农事活动等。同时,还计划建造环茭白田的骑行道,结合“茭白节”开展文体活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