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索面,让人不由想起儿时的妈妈味道。常山索面因其细长、滑溜,有劲道,有味道,深受消费者喜爱。
从小看着邻居做索面长大的陈水英,是常山县辉埠镇人。成家后,陈水英没有想到会一辈子与索面结缘。“去年,我们加工了5万公斤索面,产值近百万元。”近日,常山水英索面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水英说,自从她2012年开始加工索面,已经有5个多年头。
常山索面一般是纯手工加工,一大坨面团经过揉粉(和面)、开条、打条、上筷、上架、拉面、晒面等10多道工序。加工两缸面粉,和面就要花费两个小时,开条是一个钟头。陈水英说,发面的时候要根据温度和湿度调节时间的长短,而要很好地控制面性,诀窍在用盐。
上筷也很有意思:经过切片、多次醒发的面条,已然细长,上筷的时候,把细面一圈一圈地卷到两根筷子上,每筷32卷至40卷。这也是一道精细活,看起来似乎不难,但真的要做到快速又均匀,得靠熟能生巧。
再是拉面。面拉得细而不断,完全要看手的巧劲,一双灵活的手,几下一摆弄,纤细如丝的面条就出来了。之后晒面。索面上架后,她要抢着天晴,将一架子的索面搬到室外晒。掌握这些工艺,陈水英用了两年时间。
“常山索面,历史悠久,大有来头。”据史料记载,常山索面早在唐咸亨时期就开始生产,北宋时期大大小小的索面制作场坊就已经遍及城乡,因其形似丝索,俗称索面。相传宋朝皇帝喜食此面,手艺人将加工精细上乘的索面年年进贡,故称作“贡面”。常山索面在明朝被列为“贡品”,《常山县志》对此有明确记载:明嘉靖年间,索面取名“银丝贡面”进贡朝廷,每年达数百担之多。
现在,正月里拜年,遇上祝寿、乔迁等喜日,总有一碗热辣辣、油汪汪的索面迎接。在煮沸一锅开水的间隙,巧妇们在灶台上放上一溜青瓷碗,依次加入佐料:肉油、辣椒油、葱花,味精、酱油……佐料放齐,水也在锅内冒着水泡,放入索面,只需在锅内翻腾片刻,便可起锅。迫不及待地夹一筷,匆匆吹上一口热气,哧溜溜地吸入嘴里,细腻爽滑,唇齿留香。
近几年,陈水英看到邻省市的面条制作迅猛发展,常山县的索面虽然口感略胜一筹,但产量低规模小,所以就想规模化生产制作索面。
2013年,她雇了3个师傅,8个帮工。在保持传统工艺生产的基础上,陈水英添置了拌面的机器,进行半机械化加工,目的是增加产量,减轻体力劳动的强度。那年,她加工了4万公斤索面。今年她租了一个新厂房,面积有1100平方米,还有晒场600多平方米。陈水英说,新的晒场还要投入60多万元建个玻璃阳光房,这样一来可利用控温、控湿设备,解决雨天不能加工的问题,索面的品质会更稳定,“到2018年,年产量可达15万公斤。”
与此同时,她还与食用菌研究所合作开发了猴头菇索面。“猴头菇索面营养丰富,一公斤批发价卖24元,已经占了年产量的四分之一,等新厂开工,它的产量要提高到三分之一。”陈水英说,接下来,还要建个常山索面非遗展示厅,让游客现场体验索面加工,将有劲又有味道的索面推广到全国各地。
胡宗仁 钱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