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希望子女大学毕业后,能找份稳定的工作,丰衣足食。可有人却在大学毕业后,开了一家农场,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在600余亩土地上日复一日,挥洒汗水。他,就是从大学生变成农场主的徐维进。
近日,笔者来到江山市清湖镇泉家垄村的清泉家庭农场,见到了这个经历有几分传奇的青年。
从学建筑到办农场
由于父亲开了一家建筑公司,所以子承父业的念头在徐维进心里曾经根深蒂固,大学选择建筑学专业,便是为此打基础。
然而,上大学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徐维进接触到了乡村农场。别人去农场都是放松、玩耍,徐维进却对农场里的作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建筑,而在农业。
对于徐维进一心想做农业办农场,父亲徐方敏一点都不理解:“我们这一辈千方百计想摆脱农村,他却非要往农村跑!”
2013年,刚走出校门的徐维进开始在广阔田野上放飞青春梦想。一个远房亲戚告诉他,在清湖镇泉家垄村,有块荒芜的山地,适合开发做农场。徐维进赶到现场一看,发现这片土地虽然荒芜多年,可地域宽阔,土壤呈沙性,土层厚实,加上四面山水环绕,是一块宝地。
“地是好地,可想要办农场,又碰到了土地流转的难题。”为了拿下这块地,徐维进上门和村民唠家常、帮助村民解决生活难题。心诚所至,金石为开,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农场终于建起来了。
农场取名为清泉家庭农场,“清”来自清湖镇,“泉”取自泉家垄村。徐维进说,他对土地,有一份特别的敬畏。
大胆创新种植模式
农场建设之初,五花八门的建议如潮水涌来。
有人说,不宜同时种多种果树,每种果树的栽培技术都不一样,多了难管理。徐维进却不以为然。大规模种植一种果树,无法突破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的思维限制。“我想打造的是一个现代化的休闲农场。”
要出彩,必须得创新。他赴金华、台州、福州多地考察学习,带回水蜜桃、杨梅、枣等易栽培、好管理的大众果树品种。“种类多一点,客人可选择的余地就大,每个季节都有新鲜可采摘的水果。”结合当地实际,徐维进还在品种上做了改良。例如,晚熟品种的水蜜桃坐果期较长,管理相对困难,他就请来专业技术人员,将其嫁接为桃形李。
在清泉家庭农场枣树林区,笔者见到了一幕罕见的景象:每根树干上附生着五六簇正在开花的铁皮石斛。
为什么要把铁皮石斛种在枣树上呢?徐维进介绍,野生铁皮石斛主要生长在树上和石缝中,而枣树树皮粗糙,沟壑多,铺上苔藓后,和野生铁皮石斛的生存环境很相似。他琢磨:这不正好可以搞立体仿生种植吗?
说干就干。他请来农技专家,从温湿度控制、光照通风、用药施肥等各个环节进行把关,反复试验,“目前农场有100多棵枣树进行了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成活率达90%,今年我想扩大到500棵枣树。”徐维进小心呵护着这些“地里的宝贝”。
打造一个世外田园
花了4年时间种树,直到今年,清泉家庭农场终于初见成效:200亩桃子,80亩杨梅,50亩枣子,50亩蜜瓜和西瓜,还有百余亩枇杷、树莓、樱桃、桑葚,让整个农场显得生机勃勃。土鸡、江山白毛乌骨鸡散养在果林之间,粪便成为果树的天然有机肥。树上来不及采摘掉落的果子,则成为了鸡仔们的“零食”。“今年是早熟水蜜桃首次挂果,一共结了1万公斤桃子,已经全部采摘完毕并售出了。”徐维进喜滋滋地说,接着又是西瓜、香瓜……丰收的喜悦近在眼前。
农场里有了各式各样的水果,乡村休闲旅游这盘棋也可以下起来了。徐维进说,未来,他想打造一个真正的“世外田园”。今年年初,农场入口处,一幢占地上千平方米的餐厅拔地而起,餐厅对面是一片草地,草种刚刚播撒下去,一旁的水上乐园也正在动工中,不久就可投入使用。接下来,徐维进还想在农场里建十几栋小木屋,供游客歇息。
雨后的傍晚,徐维进走在这片土地,脚步坚实而有力。在他身后,徐方敏夫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吕涵 郑积亮 程伟 祝琳
徐维进收获满满的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