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走基层

有一种幸福,是生活在后陈村

  •   □本报记者 季颖
      在全国首创村务监督委员会,被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在这些耀眼光环之下,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还是一个充满江南韵味的美丽村庄,流经村子的小河上烟雨朦胧,小桥流水,河两岸的绿化郁郁葱葱;村民广场上儿童嬉戏,老人散步,好一派宁静祥和的幸福景象。
    村庄就是一个大公园
      后陈村位于武义县东部,距离县城约4公里。一条小河沿着村庄缓缓流淌,河里荷花开得正艳,干净整洁的广场上,不时有村民三三两两逗留热聊……走进后陈村,优美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整个村庄看起来俨然就是一个大公园。“我们从2012年开始建设美丽乡村精品村,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后陈村党支部书记陈忠武告诉记者,这项工作开展以来,村里拆除了部分违章建筑,清理了一些杂物,新建了三处停车场,对3口水塘进行了清淤改造,新增绿化面积1万多平方米。经过整治,后陈村道路整洁、鸟语花香、水塘清幽,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提起村庄的变化,作为土生土长的后陈村人,今年71岁的张德宝打开了话匣子:“你看我家旁边这条平坦的水泥路,以前可没有这么好的路,只有一条窄小的泥路,一到下雨天都是泥,根本不好走。以前村民都会在河里种菱角,枯叶烂在水里,又脏又臭。现在可好了,马路变宽了,河水干净了,还种上了荷花,每天晚饭后大家都喜欢来这儿散步,连隔壁村村民也会过来呢!”“这几年村里的环境变化可大了。”村民陈岳明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以前村民家家户户的鸡、鸭、鹅都是放养的,村里到处都是家禽的粪便,尤其到了夏天,温度高,味道比较大,现在这种情况基本没有了;还有就是村里的水泥路,以前绿化少,树荫少,到了夏天路面发烫,现在绿化多了,不仅遮阴,看着也赏心悦目。
    老人有了贴心食堂
      中午10点多,记者在村里偶遇几位老人,每人手中提着一个小篮子,里面装着饭盒,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饭点时间,老人们不在家,怎么都提溜着饭盒出门了呢?带着好奇,记者跟随老人一块向前走,只见老人们陆续走进了一幢挂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牌子的大楼。
      走进大厅,一股饭菜香味扑鼻而来。大厅里摆放着整齐的桌椅,透过厨房窗口,只见案台上摆放着一碗碗装好的菜肴,进来的老人们都站在窗口前,边聊天边等着发放饭菜。“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我们村老人们的‘美味’食堂,他们每天都会来这里吃中餐和晚餐。”村党支部委员陈玉球给记者解了疑惑。
      原来,2013年年底,部分村民向村民代表反映,自己经常不在家,无法照顾到家中老人,村里能不能想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考虑到因工作原因无法照顾家中老人的村民不在少数,国家又有相关政策,村里投入30万元,建起了这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陈玉球告诉记者,这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从提议到建成,花了不到半年时间。2014年6月初,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开始运营。
      据介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村里70周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服务,每年村里都要花20万元左右来运营。“在老年食堂吃饭很方便,子女不在身边,自己不用再抖着手做饭吃了。”村民胡长船说。“我今年71岁了,从去年开始在食堂吃饭,食堂的饭菜很合口,我喜欢吃。”村民张德木说。
      ……
    建房建得更舒心
      造房子对村民来说是件大事。“宅基地的位置有好有差,部分村民选不到满意的宅基地,难免有点怨言,甚至怀疑村干部不公。”陈忠武告诉记者,为避免这种误解和矛盾,从2011年开始,后陈村开始以抓阄的方式来调配宅基地。
      陈雪群等10户村民是后陈村第一批采用抓阄方法选宅基地的村民。“新房建起来了,儿子娶了个漂亮媳妇,还生了个胖娃娃,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陈雪群说。
      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后陈村制定了《后陈村宅基地审批民主管理制度》,对建房要求等内容进行了规定。
      “村里想得很周到,村民分到的每处宅基地,村里都打好了地基,建了化粪池,还通了水电,给我们省了很多事,建房的速度快了很多。”陈雪群说。
      陈雪群还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村里还有外墙粉刷补贴,按3元/平方米算,她家拿到了1000多元补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