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后陈经验”被写入省党代会报告——

走进武义后陈村,和谐新风扑面来

  □本报记者 季颖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坚持和发展‘后陈经验’,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良性互动。后陈村要续写好‘后陈经验’,有压力,也有动力。”6月26日,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党支部书记陈忠武说。
  13年前,后陈村创新设立我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推动该村从此走上了以监督促进制度完善、以监督保障社会和谐、以监督实现村庄繁荣的创新发展之路。
改革带来巨变
  “当时村里矛盾重重,财务账目不清,村民上访不断,干群关系不好,改革势在必行。”陈忠武回忆道。
  为“医治”村财务混乱“顽疾”,2004年1月,后陈村尝试建立了一个村民财务村务监督小组,小组成员共5人,其中村民代表3人,村党支部代表和村财务人员各1人,共同监督村务财务。监督小组清理了村里所有财务往来尤其是土地征用款的收支账目,建立了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效果明显。
  2004年6月18日,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当天,村民代表会议还表决通过了《村务监督制度》和《村务管理制度》。
  十余年来,虽历经6届村班子、20余名村干部的更替以及涉及2000余万元的村庄建设投入,但后陈村创造了连续十余年村干部“零违纪”、村民“零上访”、工程“零投诉”的“三零”记录。
和谐始于细节
“陈玉球经手购买7把扫帚用于搞卫生,花费105元”“陈小琼经手更换文化礼堂灯泡,花费160元”“陈忠钰经手修理食堂用三轮车,花费20元”。这是记者在后陈村财务公开栏里随机看到的三条内容。在后陈村财务公开栏里,小到买一瓶墨水、一瓶胶水以及一次性茶杯等支出都一一上墙,这些账目均事先经过村监委会成员审核,然后向全体村民公布。“村里给每户人家都安装了闭路电视,村里所有大小事务和账目支出,我在家打开电视就能看到。”村民张德宝说。
  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为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搭建了沟通平台。“以前,村干部如果不做事,村民说你无能;想做点事,村民又说你想捞好处。现在干群关系和谐多了,村民们都很支持村干部的工作。”陈忠武说。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后陈村逐步形成了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村民代表会议是决策机构,村委会是管理和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是监督机构的村治理组织体系,得到全体村民的拥护和支持,为该村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上接第1版)
发展实现共赢
“去年,村里每个人都能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获得分红2200元,我家5口人,一共拿到了11000元。”村民徐月红高兴地说,这几年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村民受益颇多。
  为使村集体闲置资金得到收益,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下,后陈村紧抓武义县工业园区开发机遇,投资建造标准化厂房。从2004年开始,该村投资200万元,新建了5000多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购买村中闲置中小学教学楼,改建为厂房;利用村土地征用留用地建造标准化厂房。如今,后陈村已拥有标准化厂房4.7万平方米,以每年每平方米90元的价格对外出租。“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我们村里的集体经济收益从2003年的10余万元提升到2016年的410余万元,离不开村民们的支持,离不开村监委会的作用。正是村监委会推动的阳光村务,聚拢了人心,和谐了关系,村干部们才能放开手脚为大家谋福利,我们村才能越来越好。”陈忠武说。
【记者感言】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后陈村以充满“泥土味”的创新,走出了一条以民主监督推进村庄和谐发展的典型样板之路,并以星火燎原之势,铺陈出一幅名为“后陈经验”的壮丽画卷,把一个小村庄的发展经验“挤”进了省党代会的报告。人民当家作主,基层民主建设,离不开基层群众的创造精神,更需要相关制度的保驾护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