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走基层

有一种乡愁,叫“鲁家木文化”

  □本报记者 杨凌紫 文/图  在你的记忆里,是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挑着独特的工具,穿行在大街小巷,游走于乡村阡陌,凭借一门手艺走南闯北,他们制作的家具精致耐用,建造的房屋经久牢固,乡村因他们而变得灵动,农家因他们而变得考究。他们就是木匠。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业制品的大量采用,讲究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技艺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但是,在这里,你可以看见美轮美奂的全木制宫廷坐轿,可以亲自动手做一件木工制品,可以听一段带着厚重历史气息的木匠故事。这里就是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让人庆幸的是,随着鲁家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木匠手艺有了越来越多用武之处。一些坚守木工行业甚至已经转行的匠人开始回归,在这里开创创业致富之路,开启文化复兴之旅。
因为爱它,把村名也给了它
  花丛间的木长廊、家庭农场里的明清风格木建筑、文化展示馆里各地收集来的精美木家具……走进鲁家村,木制品随处可见。有趣的是,鲁家村取名“鲁家”,并不是因为村里鲁姓人多,而是与木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鲁家村位于安吉县东北部山区,明末清初时期,由于战乱,曾经美丽富饶的村庄一度变成废墟。后来,许多外地移民陆续迁徙聚集到这里,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新的村庄。在这些移民中,有木匠、竹匠、泥瓦匠、铁匠和裁缝师傅等手艺师傅,其中以木匠居多。
  由于村民来自五湖四海,姓氏各异,而传统村庄的命名又多依据宗族姓氏,大家在给村庄起名时发生了分歧。经过反复商量,最终决定将土木工匠祖师爷鲁班的第一个字作为村名,表示鲁班文化的传承之意。这个村名体现了各路手艺师傅的共同心声,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村里学做木工的人越来越少,但一直以来,鲁家村村民对木艺文化始终怀着一份独特的情感。“近年来,借创建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的机会,村里有意将木艺文化打造成为鲁家村的特色文化。”鲁家村党支部委员柏文说。
  如今,在鲁家村,一座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的木艺文化中心拔地而起。这里陈列着过去耕作用的木制农具、村里木艺大师的作品、收集的木艺藏品等,不仅是鲁家村对祖宗技艺的一种传承展示,更是他们对底蕴深厚的木艺文化的一种坚守和弘扬。
匠心独具,四年万工打一轿
  “太震撼了,这样精致的花轿还是第一次见!”步入鲁家木艺文化中心,游客们都被一顶做工精细、精妙绝伦的花轿深深吸引。这是当地老木匠郭金贤和他的团队成员花费4年左右时间制造的。
  这顶16抬凤轿选用的是优质花梨木和香樟木,运用了镂空雕、浮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手法,整件作品不用一根钉子,全部采用榫卯、穿榀、斗拱等传统木作工艺来做,是木匠行业所说的“千工床万工轿”中名副其实的“万工轿”。花轿顶部是缩小的天坛祈年殿;顶部外围分布着56只凤凰寓意56个民族;花轿周身雕刻着我国古代四位杰出女性、百子图等图案;通体贴24K的金箔。整件作品人物造型各异,花鸟栩栩如生。目前,鲁家传统宫廷万工轿木作技艺已被列为安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打造这顶花轿,我先后花费了70万元。我热爱这个行业,想创造出一些优秀的作品。”郭金贤说,父辈有高超的手艺但没有足够的资金,所以没有留下什么好的作品,这让他很遗憾。郭金贤在安吉县城里干了20多年木工活,积累了一些资金。近几年,看到鲁家村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决定过来办木作场,圆自己的木工创作梦。
  不过,让老郭决心办木作场的原因,除了打造一些自己的作品,更多是为了这门技艺的传承。“现在村里的木匠基本在50岁以上,年轻的几乎没有,愿意静心学木工的年轻人也很少。”郭金贤说,只要有人上门来学习木工,他都悉心指导,倾囊相授,他平时还在安吉的职校担任兼职教师,就是想把自己从先辈这里接过来的技艺再传下去。
创新传承,好看好玩新未来
  在郭金贤开办的木作场里,还有一间独特的房子,里面摆放着多张木工工作台。这是由郭金贤的儿子郭曦晟负责运营的木工DIY体验馆。
  大学毕业后,郭曦晟曾在杭州从事多年平面设计工作。鲁家村良好的环境以及对木艺的喜爱,促使他最终辞职回到村里,当起了父亲的帮手。
  郭曦晟认为,和老一辈讲究实用理念不同的是,年轻人做木制品更加讲究创意,强调个人思想表达。回乡后,他通过查看木艺书籍,网上视频学习,制作出许多适合年轻人口味的木制品。为适应人们购买方式的变化,2012年开始,郭曦晟开办了淘宝网店,将木工产品搬到网上售卖,平均年销售额达到50万元左右。
  郭曦晟发现,许多人对木工非常感兴趣,但是苦于没有工具而无法自己制作。于是他开办了这间木工DIY体验馆,为木工爱好者提供体验场所。“场馆面积300平方米左右,可同时容纳15至20人做木工,我们会为体验者提供技术指导,同时根据不同产品进行差异收费。”郭曦晟说。
  通过切割、雕刻、打磨等步骤,将一块块木头按照脑海中的想法变成实物,是一件充满挑战又十分有趣的事情。在郭曦晟的带动下,身边不少朋友也爱上了木工。“仅仅靠木工DIY体验馆或许无法真正传承鲁家木工手艺,但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接触木工,推广鲁家木艺文化。”郭曦晟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