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凌紫
编者按:闭幕不久的省第十四届党代会,为未来一个时期浙江“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广大乡村是实现“两个高水平”、“六个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期开始,本报推出本报记者蹲点乡村的特别报道“省党代会精神在乡村”,从不同侧面反映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推进和谐文明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谋创新谋未来。结合实际学习省党代会精神,我深深地感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鲁家村从6年前没有优势产业、没有特色风景,发展到如今全村皆景区、农民共富裕的新型美丽村庄,靠的就是创新机制、模式,找准了发展路子。”6月20日,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党支部书记朱仁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构筑平台 创新机制
据朱仁斌介绍,创新“公司+村+家庭农场”的新模式,形成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是鲁家村“美丽变形”的关键。
2013年,村两委邀请专业设计单位对鲁家村进行总体规划,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按照规划,村里以中药材、蔬菜水果、鲜花等产业为主,建设18家主题各异的家庭农场。在此基础上,今年4月,又成立了安吉鲁家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把18家家庭农场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同时,村里还与旅游公司合作,共同组建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中村集体占股49%,旅游公司占51%,18家家庭农场自主经营,旅游公司和村共同投资建设旅游配套基础设施。
三方合力,使鲁家村发展步入了快车道,4.5公里长的小火车轨道沿着山谷铺展开来,18家风格各异的农场散落在村庄的低坡缓丘间,文化礼堂、木艺文化中心拔地而起……
多种方式 创造收益
机制创新为鲁家村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据了解,在前期建设中,鲁家村吸引了2.7亿元社会资本,还引进一批符合发展规划的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
“目前,全村建设工程完成70%左右。按照每年带来游客约30万人次、平均每人次消费150元计算,正式运营后3至5年内,公司每年的营业额可达4500万元,除去成本和农场主的分成,村集体能获得600万元分红。”
(紧接第1版)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贵川说。此外,鲁家村还开展有偿专业培训,对外有偿输出鲁家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村集体收益。
如今,鲁家村集体收入从2011年的不足3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175万元,村集体资产也从几十万增加到1亿元左右,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32850元。
就业创业 农民得益
“远也好看,近也好看;红也好看,绿也好看;生也好吃,熟也好吃。”这是村民们为如今的鲁家村编的顺口溜。鲁家村的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赚钱的方式越来越多。
建家庭农场、办民宿、开农家乐……村民的创业天地更广阔了。今年53岁的村民姚明月之前从事装修行业,2014年开始在村里投资建设以水果采摘游为主题的果园农场,并引进了多种娱乐项目。“农场可同时容纳100多人用餐,建有11间客房。游客们来农场,白天可以体验采摘、垂钓的乐趣,晚上可以吃烧烤、开篝火晚会、住帐篷。去年,农场收入在40万元以上,比以前搞装修好多了!”姚明月告诉记者,接下来将为游客提供更多可以采摘的水果和游玩的项目。
鲁家村的发展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每年我有4万元左右的工资,把闲置的土地流转出去后,一年有3000元左右租金,以后还可以拿到村里的分红。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回乡,投入到服务、施工等各个工作岗位中去。”在村里从事铁道巡路工作的村民楼佰义说。
据介绍,鲁家村全部项目建成并运营后,将直接增加超过300个工作岗位,间接产生的岗位超过500个,每年为当地村民增加工资性收入超过600万元。
【记者感言】: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突出创新强省,增创发展动能新优势,推进包括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让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
近年来,鲁家村创新性地发展“公司+村+家庭农场”的美丽乡村建设经营模式,走出了依靠创新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创新发展机制、模式使这个地处浙江北部山区、曾经经济薄弱的山村,蜕变成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美丽乡村,实现了村民共富。鲁家村的实践,为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