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喜迎党代会特刊

“民生红利”惠农民

——浙江农民获得感更强特别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俞霙 文/摄  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公共服务加速覆盖,改革红利不断惠及广大农民: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解决了农村老人的生活难题,家门口的看病条件越来越好,农村学生也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居家养老更舒心
  “养老不离家”是农村老人养老的传统观念。可当年轻人纷纷离开村庄,到城里寻梦,或因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照顾老人显得力不从心时,如何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嘉善的一家养老服务中心,就做得十分有特色,既满足了农村老人“养老不离家”的意愿,也减轻了年轻人的压力。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嘉善县罗星街道的金色年华养老服务中心,第一感受便是这里的温馨祥和。五彩的墙面,桌上摆放着益智玩具和象棋,房间一角是健身器材,两位老人正坐在沙发上愉快地看着电视。“我们是一家‘日托式’养老机构,老人白天待在养老中心,由专业人员照顾,晚上回家和亲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中心主任蔡小英说,护理员都经过培训,持有初级养老护理员证,可以提供专业、贴心的护理。“我们不仅仅照顾老人,还鼓励他们做做手工、进行智力训练以及适当的运动,延缓身体机能退化。”蔡小英说。
  97岁的陈阿婆曾因家中无人照顾,摔倒受伤,现在她儿子每天都把她送到养老中心,她高兴地告诉记者:“我很喜欢来这里,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很开心。”
  养老中心还设有心理疏导室和专业助浴间。“除了让老人吃好、玩好,精神慰藉也是很重要的,我们提供的不单单是吃和玩,更给老人提供有尊严的生活。”蔡小英说。
  嘉善金色年华养老服务中心正是我省积极探索农村居家养老个性化服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浙江在养老服务的创新创智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2015年,我省出台了全国首部社会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
  为扩大普惠型养老、促进城乡养老服务业协调发展,去年我省新增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450家。据省民政厅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省已累计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23万个,老年活动中心(室)2.89万个,老年食堂1.12万家,享受助餐服务的老人达130万人,实现了养老服务基本覆盖我省城乡社区。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五件实事为“加强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对此,省民政厅提出,要统筹城乡养老服务业协调发展,提高养老服务和设施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新增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000个,累计建成2.3万个。
农村教育更给力
  慈溪市周巷镇潭北小学地处杭州湾南岸,全校21个班级,696名学生,85%是外来民工子女。像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乡村学校,在浙江还有不少。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看似普通的小学,却走出了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朴素的素质教育之路,成为全国优秀漫画教育基地。
  走进学校大门,迎面的墙上写着几个硕大的字,“漫画是智慧的艺术”。在三楼漫画创意教室,学生们用一支笔一张纸画出了乡间的树叶、泥土,庄稼收获后的秸秆,五颜六色的四季野花……“静”的项目有了,“动”的也不能少。
  学校的跆拳道队成立6年,已经是业界出了名的冠军队伍。2016年8月,在韩国Hanmadang世界武道赛上,学生莫侦健和赵瑜杰分别斩获一金一铜。
  令人赞叹的是,从漫画、跆拳道衍生开去,学校开起了乡村少年宫,相继推出舞龙、木兰刀、花式腰鼓、魔方等近50个动静结合、各具特色的项目,全校学生全面普及书法、漫画和口风琴项目,校园社团活动呈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乡村教育的优势在乡土。”潭北小学校长张洪锋说,“相比城市,乡村可能缺少图书馆、美术馆,农村孩子也比不得城里孩子有很多电子产品,但我们可以通过建设具有‘农村气质’的教育现代化,给每个农家孩子创造圆梦的机会。”
  近年来,为补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我省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省教育厅连续9年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为师生办实事项目,具体到建设教师租赁房、配置学生直饮水、为偏远山区学校安装热水淋浴房、为农村学校装备可调式桌椅等。去年出台的《浙江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提出,职称(职务)评聘要向乡村学校倾斜,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破解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难题。
  2015年6月,浙江省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进入全国首批5个获得全面评估认定的省市行列。
  今年5月,教育部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对此,省教育厅提出,将实施省内教育对口支援工程、基础教育重点县薄弱学校提升计划,建立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年度发布制度,开展“浙江省教育工作公众满意度调查”工作。推动浙江教育走向更公平、更优质、更均衡。
医疗服务更贴心
  近日,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陈大伯带着小孙子到镇上的卫生院看病。“过去,镇卫生院的儿科只能看门诊,如今这里有病区和输液室,看病越来越方便,再也不用一大清早跑到城里去排队挂号了。”陈大伯说。据介绍,儿科、中医针灸科、全科医学科是该院的特色科室。去年,该院获评全国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患者满意度达96%。
  平水镇卫生院交出的这张“成绩单”,得益于我省加快提升省级中心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随着我省“中心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省11个县(市、区)共有193个中心镇卫生院加入提升服务能力、加快转型升级的“队列”,并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了“首诊在基层,小病不出镇”的就医格局。两年之内,这些中心镇卫生院将通过全面建设,培育出1到2个在当地有影响力的特色科室,成为县域内的医疗技术分中心。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由来已久,怎样才能让农民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浙江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之路上,从未停止过探索。
  2013年,我省就通过“医学人才下沉、城市医院下沉”来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率。
  端午前夕,家住常山县的黄大哥得知著名胸外科专家、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徐侃在衢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坐诊,连忙赶去看门诊。黄大哥十余年前遭遇一场车祸,6根肋骨骨折,自此埋下隐患。徐侃向患者详细了解情况后,建议再做一次手术。听到专家的分析后,黄大哥一个劲地向徐侃道谢,“这下心里有底了,徐院长说开刀,我也终于有了治疗方向。”像这样的人才“下沉”,在浙江已成常态,过去一年,共有来自省、市级三甲医院的7696名专家“下沉”至全省各地,每家县级医院平均有10名左右城市医院医务人员常年坐诊。“双下沉”“沉”下来的除了有人才,还有资金和技术。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54家省、市级三甲医院与122家县级医院合作办医,8家省级医院利用3.05亿元自有存量资金与县级医院共建12个专科中心。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时明确指出,要确保每家三甲综合医院与2家以上县级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制定实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管理标准,加快形成以县医院为主体、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享受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