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 暑假即将来临,这些天,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锁园村正忙着修建“小蝌蚪找妈妈”乐园,里面包含小朋友参观、农耕文化和非遗文化体验等项目。“去年‘十一’至今,我们村门票收入超过150万元。”村支书严红星告诉记者,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变成旅游旺地,锁园村只用了两年时间。而这一切,离不开锁园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它让百姓尝到了甜头、村民增加了收入。
如今,类似锁园村这般因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感洋溢在浙江农民的脸上,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美丽浙江”的实践正不断上演。
垃圾分成“会烂的”“不会烂的”
“我们都已成习惯了,家门口两只垃圾桶,绿色的那只用来放会腐烂的垃圾,灰色的那只用来放不会腐烂的垃圾,我们家里都会把垃圾分好再投入外面垃圾桶。”在锁园村,65岁的村民俞文进和记者聊起垃圾分类来,说得头头是道。
记者发现,锁园村的垃圾分类跟很多地方不一样,是按“会烂的”“不会烂的”来区分。“让村民分清哪个垃圾可回收、哪个不可回收,有点难。金华根据老百姓对生活垃圾的理解,分为‘会烂的’‘不会烂的’两种,这样村民的理解能力就大大提高了。”严红星说,2014年开始,村民自觉按照这简单的方法给垃圾分类,然后保洁员收集起来进行二次分类,“会烂的”垃圾被统一运到村里的阳光堆肥房处理,“不会烂的”,再根据“能卖的”“不能卖的”标准进行二次分拣,由可再生资源公司回收或由县(市、区)统一运输处理。
记者随机打开了村民严春在家门前的垃圾桶,只见香蕉皮、菜叶等会烂的垃圾被放在绿色垃圾桶这边;塑料袋、尿不湿等不会烂的垃圾被放在灰色垃圾桶这边。看来,这种通俗易懂的“土办法”,在不知不觉中,已渗入了村民的生活中。“我们还经常进行抽查,三次抽查都分类准确的有奖励还能上‘红榜’,三次都有错误的要上‘黑榜’。”严红星说,村民要面子,上了“红榜”很光荣,上了“黑榜”感觉丢人,积极性因此被调动了起来。“现在全村垃圾分类准确率已达80%以上。”
锁园村的变化,正是浙江开展垃圾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截至2016年底,我省各级财政每年投入资金25亿元,用于农村垃圾分类处置,配置农村垃圾中转站近3000个、垃圾车6.7万台,全省共有农村保洁员6万人。此外,30%的建制村采用机器快速成肥、太阳房沤肥、制作环保酵素等方式,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置。通过源头分类、资源回收、变废为宝,一整条垃圾分类处理链日臻完善。
河道变成“可玩的”“可看的”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德清县洛舍镇三家村港举行了一场“赛龙舟”比赛,让村民大饱眼福。比赛河道位于该镇的东白龙潭段,全程约200米。参加划船比赛的都是附近的渔民,祖祖辈辈在河里养鱼、捕鱼。
64岁的村民陆阿华回忆起今年端午的盛况,显得有点激动。他说,小时候,三家村港里常年停靠着300多条渔船,每逢节日都要举行划船比赛,热闹非凡。而这样的场景随着河水被污染、渔民纷纷上岸等原因,已多年没有出现过。
近年来,洛舍镇大力开展“五水共治”“美丽城镇”等综合建设,仅在洛舍村就投入了约1亿元建设资金,重点对三家村港两岸进行整治。河水变清澈了,玻璃栈道、休闲长廊建起来了,三家村港成了洛舍镇的美丽风景线。“我们的目标是把三家村港变成既可以下水玩水游泳,又可以看风景看热闹的河道。”洛舍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从2013年浙江吹响“五水共治”号角以来,全省各地治水方法灵活,亮点频出。依托“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杭州创新开发了“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及APP,积极构建集信息公开、公众互动、社会评价、河长办公、业务培训、工作交流等六大功能为一体的水环境社会共治新模式;宁波北仑区从单一的工程治水向水生态整体修复转变,用生态科技治水的“新公式”解开了自身的治水难题;龙游以龙和渔业园为模板,在全省率先成功建立渔业养殖水塘底部排污循环利用系统……
随着“五水共治”的推进,我省河道水质大为改善。记者从省环保厅获悉,2013年-2016年,浙江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3.8%、63.8%、72.9%、77.4%,增加了13.6%;劣Ⅴ类断面比例分别为12.2%、10.4%、6.8%、2.7%,减少了9.5%。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又明确提出,到2017年底全面剿灭劣Ⅴ类水。这不仅意味要彻底剿灭省控市控断面劣Ⅴ类水,更意味着要全覆盖、全域剿灭劣Ⅴ类水。浙江治水铁军再出发,奋力荡涤一切污泥浊水。
村庄化身“可游的”“可赏的”
昔日小瓦房,今日小楼房;昔日排涝渠,今日景观河;昔日垃圾场,今日桃花源。这是这些年海盐县武原街道金星村变化的真实写照。如今,走进金星村,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田园风景画:河边的凉亭是村民纳凉的好去处,水里的荷花已露出尖尖角迎接游人。
徐建明是金星村村民,傍晚就爱来凉亭纳凉。“以前家家户户养鸡和猪,生活垃圾遍地,河水脏臭得不行,这些年环境越来越好,回到村里就像到了公园,我们越住越舒心。”
是什么让金星村焕然一新?据介绍,金星村近年来紧紧围绕美丽宜居示范村重点村建设,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清三河”行动,疏浚河道,实现工业污水全部纳管处理;开展“三改一拆”,先后拆除违建8万多平方米;推进平原绿化,建设农田防护林、生态林、经济林等。
有了优美的自然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也就水到渠成。“我们村利用朱氏故居旧址,投资300万元建成海盐首个朱氏文化展示馆和状元亭,并修筑了亲水平台、生态护岸、景观木桥。”金星村党总支书记朱水忠说,接下来,村里准备建设民俗文化特色群落、农耕文化园、水上公园、中小学农业实践基地等,让更多的游客来村里旅游。
村庄要美,农田也要整洁。早在去年8月,我省就全面启动“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行动,计划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努力实现田园清洁化、生态化、景观化,让农业成为最美丽的产业。第一阶段的整治重点是清洁田园,已于去年10月底结束,全省累计搜集农药包装等废弃物9600多吨,清除田间垃圾10.36万吨,复绿复耕7.38万亩。
据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分两个阶段继续开展田园整治,完善提升生产设施,优化种养业结构和整体布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农田生产效率、景观化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美丽浙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