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喜迎党代会特刊

新型业态添活力

——浙江农民增收路更宽特别报道之二

  •   □本报记者 杨凌紫
      农产品变成了旅游伴手礼,土特产一不小心就成了“网红”,小村庄成为了城里人的休闲之地……近年来,浙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积极顺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农业+互联网”“农业+旅游”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各种类型的“农业+”,“+”出了农业发展新动能,“+”出了农村发展新天地,有力地助推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就业增收。
    “互联网+”“+”出农村电商发展新蓝海
      “服务站能帮忙买电扇吗?”“空调收到了!”……6月5日一大早,建德市下涯镇马目村农村淘宝·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负责人谢芳就忙得“停不下来”。“村民们以前总觉得网上买东西不靠谱,现在观念慢慢改变了,网购的热情很高。”谢芳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浙江“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的持续推进,电商经济广泛渗入浙江农村,通过一根细细网线的拉动,实现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
      一方面,阿里巴巴、京东、邮政储蓄等进军农村电商领域,为农村电商夯实技术基础,搭建起了集网络代购、农产品进城、便民服务、物流配送等于一体的电商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在浙江,分散的农村电商逐步集聚,电商产业园、专业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开始展现出产业集聚优势和集群效应。如乐清市大荆镇平园村成立铁皮石斛资金互助会,为企业及农户的网络平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并利用铁皮石斛枫斗加工园区与网络经济产业创意园提供的优质配套服务,引来众多电商集聚,激发电商活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民开始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2016年,全省新增农村电商服务站点4300余个,总数达1.4万个,网络零售额超千万元的电商村达506个,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达363亿元。
    “旅游+”“+”出乡村休闲旅游新花样
      “呜呜……”走进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你不时会听到阵阵汽笛声,这是村里的小火车载着新一批游客又出发了。这条长4.5公里的小火车轨道,串联起了该村18家主题农场,让游客在村里玩得流连忘返。
      浙江不少乡村依托自然风光,通过整体设计规划,挖掘乡村旅游卖点,形成全新的风景、产业,吸引游客纷至沓来,鲁家村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我们村积极探索休闲农业发展形式,打造‘村+公司+农场’模式。村民出地,陆续建起了18家差异化家庭农场,村集体负责政策对接,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整体的休闲农业开发,三方按比例分红。今年4月安吉鲁家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鲁家村党支部委员柏文说,如今,鲁家村已由过去的经济薄弱村变成全村都是景区,全村人共同致富的美丽乡村新样板。
      除了像鲁家村这样从零起步的,我省还有许多乡村在原来的发展基础上,与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玩”出了新花样。据统计,全省现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点)3818个,共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2个,中国最美田园19个,带动农民就业21.5万人。
    “特色+”“+”出宜居宜业特色新村镇
      浙江是全国最早建设特色小镇的省份,经过探索实践,一批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新型特色小镇在浙江大地茁壮成长,成为浙江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特色小镇“特”在产业特而强、功能有机组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形成了差异化的小镇内涵、小镇风情。
      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干起了“美”的事业,加快建设以化妆品生产为主导的全产业链美妆小镇。大量企业入驻,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也吸引了外出村民纷纷回乡创业。
      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走上了“艺术之路”,一座中国版的“巴比松小镇”在此诞生,两个镇依托自然风光与艺术底蕴两大优势资源,建立起油画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双特”产业体系,光油画年产值就达3500万元。
      嘉善县大云镇做起了“甜蜜”文章,整合巧克力生产、温泉、水乡、花海、农庄、婚庆等系列元素,推进云澜湾温泉、歌斐颂巧克力、碧云花海等重点项目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温馨浪漫的甜蜜小镇。去年,小镇接待游客175万人次,同比增长45%。
      目前,浙江已有130个点梯次开展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这些创建点中已建成创业创新基地150个,入驻创业团队4161个,固定资产累计投资1101多亿元,集聚各类企业3.7万家,引进“两创”人才1.6万人。
    杨凌紫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