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军
“鱼米之乡”的浙江,传统特色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在升级,消费在转型。为适应市场新需求,我省农业进一步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取得了新突破,焕发出新生机,夯实了浙江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基础。
瞄准新需求,培育新产品
随着生产的发展,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对优质高端农产品的消费有了更多的需求。
为破解优质高端农产品相对缺乏、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困局,近年来,浙江着力构建结构更趋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先后出台了《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等文件,进一步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比例,扩大新特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让农产品质量、数量、品种更加迎合消费潮流,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柑橘是宁波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为破解柑橘销售难题,近年来,该市大力实施高接换种、优化改良工程,柑橘品种整体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以鲜销为主的特早熟、早熟温州蜜柑和优质杂柑比例提高,以加工为主的中晚熟温州蜜柑比例下降,特别是培育出了象山“红美人”、宁海“由良”等一批市场热销的新品种,有力带动了当地柑橘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浙江按照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理念,突出发展具有当地特色、连片布局、产品符合市场需求、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培育、引进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着力做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培育了一批带有鲜明地域色彩,品牌响亮,市场认可度高的特色精品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热捧,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适应新趋势,走出新路径
走进衢州市衢江区欣祥生猪养殖有限公司的生猪养殖场,记者闻不到浓烈的异味,也看不到排出的污水。“养殖场目前存栏生猪3600头,去年11月成功创建衢州市美丽牧场,现在看上去就像一个公园一样!”该公司负责人毛珠祥告诉记者,去年,他一次性投入200多万元,购买了治污设备,采用了“生物消纳床”和“异位生物发酵污水处理技术+生物有机肥+苗木(牧草)”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养殖场真正实现了污染零排放。
在养什么都不能污染环境的铁律面前,新路径不仅让欣祥养殖场赢得了生存发展的空间,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除了生猪本身的收益外,该养殖场把生猪排泄物分解和转化为优质有机肥,去年养殖场共生产有机肥5000多吨,纯利润近80万元。
畜牧业是浙江农业主导产业,但因为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一度被逼上了风口浪尖。在生死存亡的关口,浙江畜牧业痛定思痛、壮士断腕,率先走上了生态养殖、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并被农业部列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创建省。
畜牧业转型吹响了浙江农业转型升级的冲锋号。浙江结合农业产业布局,大力推广种养有机结合、农牧循环发展等生态新模式,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为农业产业转型制定了详尽的“作战图”。如今,绿色发展理念已在浙江农业各个领域深入人心,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已有3个市41个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10个、面积150万亩,示范主体1000个,生态牧场近1万个,形成了“十百千万”绿色发展生态布局。
采用新模式,带来新商机
蚕桑曾经是我省优势农业产业之一,但近年来出现了持续低迷。为提高蚕桑资源利用率,提高效益,自2013年以来,建德市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开始将桑叶加工成桑叶茶,每亩桑园因此增加收入上百元。目前,该合作社的桑叶茶已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其他一些传统产区也在积极推进蚕桑的多功能开发利用,发展蚕丝被、果桑、食品等初、深加工,发挥蚕桑生态、文化功能,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蚕桑产业是我省农业产业谋求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浙江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农业产业“三产联动”、深度融合,通过生产、消费、体验、娱乐等深度互动,走出了一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在平阳,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奶牛全产业链产值已达二三十亿元,发展势头迅猛,2016年上缴税收达1亿多元;在海盐,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一条从养殖到屠宰、加工,到商业、旅游的生猪全产业链,产生了高于行业平均25%的溢价;在安吉,“安吉白茶”形成了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2016年茶叶总产值(农业)达22.58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中有6000元来自茶叶……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道路上,浙江积极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前延后联,共建成畜牧、茶叶、水果、竹木等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29条,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使得一些传统产业从中找到了新商机,挖掘了新价值,带来了新效益。美丽牧场。
“红美人”柑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