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杯烟蒂兑换一支牙刷、15节旧电池兑换1包盐、40个塑料袋换1包黄酒或酱油……每周三下午,安徽省休宁县龙田乡江田村的“垃圾兑换超市”便会如期营业,村民们拎着一袋袋纸板、塑料瓶、烟蒂等废品前来兑换盐、肥皂等生活用品。对此,作者堂吉伟德在《法制日报》撰文说,“鸡毛换糖”式的垃圾兑换,除了给垃圾找到出路,还可以发挥正面倡导、润物无声的作用。若其成为常态并被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中,居民文明素质无疑会显著提升。而当人们的文明习惯一旦形成、保护意识一旦树立,即便没有激励与奖励措施,公众也会主动遵守,在约束好自我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监督别人。
一直以来,很多地方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没有做好,人们爱护环境的意识也未达到相应水平,跟习惯养成机制的缺失密不可分。在传统的教化模式中,我们过度强调义务式的教育,却少了物质式的激励,致使导向机制本身的效果不佳。民众文明素养跟文明倡导机制息息相关,培养文明意识、塑造公共责任,不妨在手段上力求丰富多元。
不可否认,“垃圾兑换超市”有一定的成本支出压力,不过相较于人们习惯养成所带来的潜在收益,这些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垃圾兑换超市”是“鸡毛换糖”的升级,也是传统智慧的当下利用,值得大力推广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