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我省要全面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脱困计划,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近5年来,丽水市深入实施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累计完成薄弱村转化965个,转化率46.6%,但仍有1107个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这些薄弱村村村都是“难啃的骨头”,也是实现全面强村的“拦路虎”。丽水市必须穷尽办法,变不可能为可能,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尤其是2017年,要把首战当决战,力争全市消除500个经济薄弱村,为全省“三年脱困计划”提供更多的丽水实践、丽水元素、丽水印记,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集体经济薄弱村现状分析
丽水市年收入10万元以下且经营性收入不足5万元的集体经济薄弱村还有110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0.6%。这些村普遍存在区位“差”、家底“薄”、包袱“重”、人才“缺”等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客观因素。区位“差”,山区村有989个,占89.34%,有343个村未通客运班车;家底“薄”,资产资源匮乏的村有925个,占83.5%,特别是土地资源紧缺;包袱“重”,负债村有476个,占43.9%,举债建设、负债经营现象比较普遍;人才“缺”,日常在村人口不足三分之一的有477个,占43.1%,大量优秀人才外出,本轮村组织换届前初中以下学历的村“两委”干部占了69.8%。
从过去5年的工作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靶心”瞄不准,发力不透。2016年,全市村集体实现总收入7.39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2.72亿元,占比仅36.8%。薄弱村经营性收入更低,其中经营性收入为零的村有718个、0至3万元345个、3万至5万元44个,村级运转基本靠上级补助。很多村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上偏离了增加经营性收入这个“靶心”,村集体资产、资源常被廉价出租或出售。如,云和梯田景区由云和县欧尚旅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公司年效益达1264万元,景区范围涉及崇头镇十几个村,这些村的村集体只靠土地租赁或征地补偿款获取少数利益,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入股等方式获取更多收益。
二是资源整合不到位,各自为战。市、县两级虽均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但具体工作主要由农业部门推动,部门工作力量没有有效整合,“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广泛参与”的协作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各涉农部门优势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扶持资金如“天女散花”,薄弱村得不到有效扶持。扶持资金还是以省市专项为主,其他大量条块资金投入到农村基建项目,并没有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挂钩,出现了“村美民富、集体不强”的现象。如,一个县仅2016年省、市、区三级涉农资金就有30165万元,但用于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项目的只有680万元,仅占2.3%。
三是联合建设少,“村村冒烟”。从平台建设看,丽水市除遂昌、景宁、庆元等地成立了全县性综合型投资平台外,其余各县均缺乏集资源整合、项目谋划、项目实施为一体的综合机构,整体谋划欠缺。县、乡等区域间的合作尤为缺乏。从项目联动看,全市296个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中,单村项目159个、联建项目23个,500万元以上大项目仅15个,“单兵作战”普遍,“联合作战”缺失。从项目类型看,传统低效的物业项目多,立足生态优势发展农旅融合的项目少,经营方式创新不足,存在一哄而上、低质竞争等现象。
四是责任没压实,推进不力。县级作为责任主体,仍存在“讲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影响了政策、资金落地。据了解,截至2016年,各县(市、区)仍有相当部分扶持资金没用完用足。乡镇作为一线指挥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简单化、应付化。村“两委”干部整体能力水平偏低,“等靠要”思想严重。“消除”工作占新农村建设考核的比例和分值不高,考核结果没有与评优评先、奖惩选任等直接挂钩,压力传导还不够。
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对策
全力打好三年消除薄弱村攻坚战,必须始终牢记和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重要嘱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绩效导向,牢固树立强村富民理念,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做好“整、选、联、人”等四篇文章。
在“整”上做文章,把大家联合起来一起攻坚。一是组建攻坚组,强势推进。要把“消除”工作作为“练兵场”“点将台”,组建“消除”工作攻坚组集中办公,逐村制定攻坚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工作周报、问题约谈、书面检讨、责任追究等制度,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办、销号管理,确保所有政策、项目落地开花。二是明确任务书,强力整合。指导所有涉农部门制定“竭尽全力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力”的任务清单,列明可用政策、可实施项目、可利用资金等内容,做好统筹整合,细化工作职责,确保每项任务可督、可考、可问责。将任务书汇编成册,作为指导用书发放到村,使涉及部门、政策、流程等一目了然。三是亮起预警灯,强化考核。建立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双考核、专项考核和综合考核双推进的考核体系,并在市委、市政府综合考核中单列,考核结果作为部门考核、干部调整的重要依据。实行“红黄绿三色灯”动态预警管理,绿灯表示推进正常有序、黄灯表示推进稍缓需预警提醒、红灯表示推进不力需重点督办。
在“选”上做文章,发展的项目大家一起商量。一是“三上三下”定项目。按照自下而上摸底数、清问题、抓落实,自上而下编规划、明项目、评效果的思路,对各村的基本情况进行细致排摸,参考“抱团发展型”“能源助力型(光伏小康)”“资源盘活型”等发展模式,结合林权制度改革、河权到户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等工作,综合考虑村庄规模、产业发展、交通区位、资源优势等因素,村、乡镇、县三级一起来选准、选好村集体经济增收模式和发展项目。二是农旅融合找项目。探索景区摆渡车、自行车租赁等模式,鼓励引导优质农村“三资”股权化进入乡村旅游市场,或由国资公司选点,或成立公司,进行管理运营,把“美丽乡村”转化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一些古民居较多、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好的村,探索集体与社会市场主体合作发展的模式。三是围绕产业出项目。立足丽水生态资源禀赋,鼓励村集体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重点发展油茶种植、中蜂养殖等最具丽水区域特色的高效农业项目。发挥“互联网+”等多元融合价值,谋划一批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引进工商资本,通过集中流转土地等方式作价入股,让村集体变股东,保底分红、按股分成、增加收益。
在“联”上做文章,由“单兵作战”转变到“联合作战”。一是联合发展,抱团“淘金”。以县、乡或周边区域为单位,组建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引导产业相近、地域相邻、资源互补的行政村,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地整合财力、物力、人力,融合资源、集体发力、抱团发展,打造农村商业或产业联合体。二是联网平台,变“土”为“金”。用好地方投融资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第三方中介组织平台,支持村集体以资金、土地参股等形式参与项目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附加效益。通过平台,有效整合政府、部门、市场、村集体、村民等各方资源、资金,放大致富效应。三是联接长远,点“绿”成“金”。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通过“名贵树种进万村”等活动,发动党员、群众在村口、路边、桥边、文化礼堂边种植“先锋林”“富民林”,村村建起集体经济的“绿色银行”,打造集体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对一些村小、人少、地偏等确实无法联合发展的村,由县级国资公司通过异地购买优质物业或让度国有股权的方式兜底解决。
在“人”上做文章,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意识强起来。一是书记扛起冲锋旗。各县组建由书记亲自挂帅、县长带头出征、乡镇前线发力、村“两委”一线作战、村民共赢合作的全域攻坚方阵。坚持四级联动,把“消除”工作列入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建任务清单,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凡是薄弱村消除任务没有完成的,县乡两级主要领导不得调离岗位。二是“村官”吹响集结号。围绕扶持政策、强村办法、廉洁自律等内容,以长汀、笕川等成功案例为示范,通过现场观摩等方式,上好薄弱村新班子换届到位后的“第一课”,帮助乡村干部强意识、开眼界、转观念、拓思路,以全员轮训吹响集结号、敲响开场锣。三是人才当好主力军。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探索乡村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以水电站、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为发展载体,按市场化方式,培养或者引进一批专业骨干队伍,提升管理水平,提高集体经济效益。同时,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把懂经营、会管理的乡贤引回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丽水市消除经济薄弱村工作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