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浙江气象

我省建成2559个省级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

  今年的梅汛期将至,以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保障、灾后居民紧急疏散、雨中实地避灾等为主的防灾减灾演练在各地陆续上演,吹响了今年梅汛期气象防灾减灾的号角。据了解,这也是我省创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社区活动内容之一。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更是社会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的气象灾害防御衍生新的难题。为全面提高居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增强气象防灾应急防御能力,我省探索新形势下城市防灾减灾的新路子,从2014年开始创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社区。截至目前,全省共创建2559个省级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
  走进杭州市九堡街道江涛社区,气象预警显示屏随处可见。显示屏上灾害风险图一目了然,应急避难场所合理分布,气象科普长廊点缀其中,气象防灾减灾氛围浓厚。去年,江涛社区建成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社区。“矗立在社区里的气象显示屏每天更新滚动气象预报,紧急情况下还可启动通告广播,社区里近3000户居民都会在第一时间收到气象信息。近三年来,社区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气象灾害事故。”社区气象防灾减灾小组组长徐凌均自豪地说。
  江涛社区创建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是从2014年开始,从第一块显示屏、第一面宣传窗设立,到气象公园和现代化气象服务站的建造,目的在于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气象预警信息传播,进一步提高社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在气象灾害来临时,能及时将气象预警信息传入家家户户。
  为了让气象信息建设在江涛社区“生根发芽”,社区还完善气象信息网络化建设,编写了《社区气象灾害风险图》《社气象防灾减灾手册》;向社区每户家庭统一制发了《江涛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明白卡上印10余种气象突发事件的资料或求助电话号码;利用社区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防灾减灾知识。每年的防灾减灾日,社区还邀请有关气象专家给社区居民培训相关知识。去年,请省防雷中心的专家为社区240多名幼儿园小朋友上了一堂气象科普课,让气象防灾减灾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懂得在突发灾情面前,如何保持镇定和寻求救助。
  气象防灾减灾,人人有责,需要人人参与,人人都会。各种气象科普活动的开展,激发了社区居民学习防灾减灾知识的热情,提高了居民参与防震减灾科普活动的自觉性,社区气象防灾减灾也迎来了崭新的局面。2016年1月在遭遇罕见的寒潮袭击时,社区防灾减灾小组迅速启动抗雪防冻三级应急响应,对辖区内的水管等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安全隐患,避免因用电、用气量增加而引发火灾、煤气泄露中毒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经受住了考验。据调查,目前,社区的气象防灾知识普及率达80%以上,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大大提高。
  小社区大气象,和江涛社区一样,在气象部门与各社区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建立,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城市社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日益完善。
张晓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