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听一听,他们的科技愿景

  □本报记者 蔡希师
  本报讯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显得愈加重要。5月30日是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也即将召开,记者来到常年战斗在一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中间,听他们讲述与农业科技的不解之缘和对省党代会的热切期盼。
  在学生眼中,他是甘于奉献,亦师亦友的好老师;在农民眼中,他是带来科技,助农增收的好伙伴;在团队成员眼中,他是勇于创新,坚守岗位的好队友……他就是浙江农林大学铁皮石斛科技特派员斯金平。在接受采访时,斯金平告诉记者,作为科技特派员,一定要有“淡泊名利、坚忍不拔、崇尚和谐、乐于奉献”的精神。斯金平说,在省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作为一名常年战斗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他对“两山理论”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担任科技特派员11年来,建立了一种“不砍树也能富”的铁皮石斛近野生栽培新模式,林下栽培亩产值达几万元,10多年来,斯金平和他的团队在浙江各地推广铁皮石斛高效栽培技术,使5万人脱贫致富,实现产值20多亿元,书写了一株仙草的扶贫传奇,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斯金平告诉记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他要认真结合“两山”理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做到扎根深山,用绿色富一方百姓。
  6月1日,已入夏的杭州天气有点闷热。中午时分,在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丰收粮油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田埂上,区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夏国绵正在观察晚稻秧苗生长情况。他告诉记者,现在非常关键,所以每天都要到田间查看,为晚稻生产开个好头。“只要农民有需要,我就会到现场。”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夏国绵平均每年要放弃30多个休息日,下乡了解农情、指导农事;每年至少在乡下120多天,走访基地,开展农技推广。
  作为长期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一名共产党员,夏国绵对即将召开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同样充满期盼,盼着农技推广工作能更受重视,浙江农业转型发展力度更大、前景更好。他说,目前,现代农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在农业“两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情况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当然,作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勇立潮头,干在实处,责无旁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