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浙江林业

浙江打造“花海经济”

跟着季节去赏花

  □本报记者 曹丽娟
  花象征着浪漫和美丽。我国赏花、咏花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喜欢用鲜花来表达爱恨、思念的情感,象征坚忍、高洁的品格,寄托长寿、吉祥的愿望。
  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我们总能见到花的踪迹。据记载,我国最早的一本诗歌集《诗经》中,光提到花草的作品就有300多篇,以花喻人喻事、抒情达意的则有30篇。
  这些文学作品借助鲜花描绘的优美意境,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从《诗经》描绘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宋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元代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等,无一例外。
  而出自古诗词、与花相关的成语更是信手拈来,什么“明日黄花”“流水桃花”“梨花带雨”“出水芙蓉”……不一而足。
  可以说,花已深深地浸染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
  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从历史拉回到现实时,发现身边同样有很多爱花、恋花者。记得3年前,位于临安、桐庐交界的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大溪村云台山上的一片杜鹃,仿佛一夜之间红动微信“朋友圈”。
  这件事的起因是一位网名叫松之风的“恋花狂人”在微信上连续发布的赏花报告。这位“花痴”每天凌晨4点出门、5点上山,一个人在山上游荡两个钟头……然后,把每天看到的杜鹃花“变成”文字和图片发到微信“朋友圈”。没想到,结果引来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最多时一天有近2000人次去云台山看红红的杜鹃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由此引起轰动。
  这其实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爱花、赏花的例子。这背后体现的是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生态旅游休闲的渴望。
  顺应这种趋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花卉+旅游”,离不开产业作支撑。应该说,这方面我省具有独特优势。花卉苗木是我省的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其规模、产值均位居全国前列。去年省林业厅与省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浙江省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全省花卉生产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全产业链产值年均增长7%以上,总产值突破730亿元;主产区农民花卉收入占农业收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二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我省将重点打造一批“花卉名企”“花卉名园”“花卉名镇”,推动花卉产业成为美丽浙江的生态产业、美好生活的富民产业、现代林业的基础产业。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我省把“大力发展以推进三产融合为重点的现代林业经济”和“积极推进以保护古树古道为重点的生态文化建设”分别列入林业年度十大工作之中,在推进花卉苗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组织开展“最美赏花胜地”评选活动,推进“花卉+旅游”“苗木+旅游”等“花海经济”发展。
  从初步掌握的情况看,我省建设“花海经济”潜力巨大。去年,省林业厅开展的赏花胜地摸底调查显示,我省现有“花旅”项目229个,其中面积500亩以上的近70个,年营业额上千万元的有20多个。
  为顺利评出“最美赏花胜地”,今年3月,省林业厅专门下发文件对此作了部署。计划在综合评定去年各地上报的229个赏花景点(项目)的基础上,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花海、山花、彩叶(果)三个类别,通过组织公众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评选出“最美花海”“最美山花”“最美彩叶(果)”三类“最美赏花胜地”。
  根据评选活动安排,投票时段分两个,春夏季、秋冬季各一次。眼下,春夏季投票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从今年3月份开始,省林业厅专门组织人员分赴各“最美赏花胜地”备选景点考察初选。今天,我们从这些备选景点中挑选了一部分,先睹为快(相关报道详见今日B2-B3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