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茶叶+文化”,“浙”里更秀美

——从茶博会看浙江茶(二)

  □本报记者 李军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浙江展区的入口处,诞生在浙江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书卷式雕塑成为明星展品之一,吸引着观展者的目光。在本届茶博会上,浙江的参展主体以茶为媒,打出文化牌,唱好文化戏,架起友谊桥,做足浙江茶文化文章。
重保护,活传承
——铸就“金名片”
  “收获很大!”谈起本届茶博会,杭州御野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邵明华兴奋地告诉记者,公司主打的纸包装“御野土尖”“西湖龙眉”等茶叶在展会上俏销。“销路好当然离不开品质好。目前,公司有300多亩西湖龙井群体种资源保护基地,基地内的古茶树有着百年树龄。”邵明华说,他们以文化价值高的古茶树为“卖点”,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接下来,公司将进一步保护好这些古茶树,使‘御野茶叶’这张金名片更加耀眼。”
  除了企业老总,邵明华还有另一个身份——西湖龙井茶炒制大师。“相比机器炒茶,手工炒茶更需要‘情怀’。”本届茶博会期间,他积极呼吁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并加入手工炒茶技艺队伍。
  在深入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浙江茶产业如何发挥优势,进一步提升发展?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注重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必不可少。
  精彩纷呈的武义“太极茶艺”表演,高贵典雅的嵊州“双越飘香”专场演出,技艺娴熟的长兴紫砂壶现场制作……本届茶博会上,浙江茶文化的元素如香茗沁心润脾,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浙江茶文化。
  有关茶文化的文物古迹不断被发现并得到保护,茶文化民间研究组织应运而生,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白茶手工炒制技艺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浙江越来越注重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积极借助茶艺、茶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不断提升浙江茶叶的文化附加值,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底气和活力。
深挖掘,增卖点
——打造新业态
  在本届茶博会上,舟山市普陀山海天佛茶有限公司进行的普陀佛茶冲泡表演,让众多参观者驻足拍照。“自1985年公司创办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挖掘、整理、保护普陀山佛茶文化。目前,公司主要经营普陀山上的传统茶园,以销售绿茶为主。通过将茶叶销售与普陀山旅游市场相结合,今年公司销售春茶2000多公斤,平均每公斤卖到2000元。”公司茶艺师周玉玲告诉记者,在本届茶博会上,“普陀佛茶”成了“宠儿”,让不少佛茶爱好者解囊购买。
(上接第1版)
  在大唐贡茶院展台前,香味浓郁的长兴紫笋茶茶饼吸引了观展者。“前期对长兴紫笋茶的‘吆喝’可谓‘战果’喜人。”据贡茶院茶艺师王玲介绍,大唐贡茶院始建于公元770年,是督造唐代贡茶“顾渚紫笋”的场所,也是有史可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专门为朝廷加工茶叶的“皇家茶厂”。“自2008年大唐贡茶院开门迎客以来,我们积极挖掘长兴紫笋茶的文化故事,精心设计了多条茶文化旅游线路,为长兴紫笋茶添了一张文化旅游的名片。”她说,“希望明年还可以参加茶博会,继续为长兴紫笋茶发展壮大助力。”
  如何借助茶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省农业厅茶叶领域首席专家罗列万认为,通过茶经济与生态、旅游、文化、休闲、养生的有机融合,全面拓展茶叶“饮、吃、用、玩、事”功能,打造新业态、“捣鼓”新卖点,不失为一条好路子。随着西湖龙坞茶镇、长兴大唐贡茶院、临海羊岩山茶文化园、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等成为旅游热点,“浙茶”正通过旅游、文化等“新面孔”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浙江茶产业的全面发展助上一臂之力。据统计,2016年,全省涉茶第三产业产值已达52.4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33倍。
抓机遇,拓市场
——迈上新征程
  记者在本届茶博会的乐清“能仁茶”展位上看到,那里不仅有能仁牌雁荡毛峰,还有红茶等多个系列品种。乐清市雁荡能仁御茶有限公司负责人林义春告诉记者,这次,他们把“压箱底”的精品茶叶都拿来了。据他介绍,公司主打的能仁牌雁荡毛峰茶叶早在明代就被列为“雁山五珍”之首,曾为贡品。“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仁茶’的知名度在本届茶博会上‘水涨船高’,受到省内外客户的关注。”林义春说,“仅5月18日开幕那天上午,公司的茶叶就卖出了1万多元。”
  尽管收获不小,但林义春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仍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现在茶叶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今年春茶的销售压力比往年要大。”他说,接下来,公司准备继续打好“文化牌”,借助包装等方面的创新,赋予“能仁茶”更多文化因子,进一步促进销售。
  长兴水口瑞专茶场负责人林瑞专告诉记者,参加本届茶博会让他感触颇多。“要进一步开拓市场,离不开茶产品输出与茶文化输出的有机结合。”他说,目前,“瑞专红茶”的海外市场主要是俄罗斯,为了开拓新市场,下一步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不断创新,打出自身的品牌文化,将“瑞专红茶”出口到海外更多地方。
  “茶博会为浙江茶界开展茶文化交流、推动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陆建良说,浙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一带一路”为浙江茶叶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他认为,未来,更多的浙江茶叶将借助茶博会“东风”,迈上高起点,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并成为浙江茶文化的有力传播者。
  浙茶飘香,文化为魂。无论是传承、保护,还是挖掘、创新,茶文化的塑造带来的是浙江茶产业整体形象的提升,“茶叶+文化”让浙江茶业更具魅力、更加美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