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唐豪 季颖
春来雨露润万物,佳茗飘香在此时。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产业基础,孕育并赋予浙江茶叶的优良品质和深厚文化。勤劳智慧的浙江茶农,通过对茶种的优选改良,加上精细的栽培技术和精湛的制茶工艺,使茶叶成为浙江的标志之一。在第一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即将拉开帷幕之际,让我们再次回顾有关浙江茶叶的二三事,进一步领略浙江茶产业的风采。
择一片绿叶 富一方百姓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前不久,在由农业部组织的“2017年中国十大茶叶品牌推选”中,浙江有两个候选茶叶品牌,一个是久负盛名的“西湖龙井”,另一个是1982年开始繁育的“安吉白茶”。36年来,在当地茶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安吉白茶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后起之秀,在众多历史名茶中脱颖而出,连续八年跻身全国茶叶类品牌价值十强,品牌价值高达34.87亿元。
说起安吉白茶的崛起之路,先要从它的育种说起。1982年,安吉县林科所几位科研人员在进行茶树资源普查时,在该县天荒坪镇大溪村发现了一株野生白茶古树。科研人员通过对这株白茶树叶片进行化验后惊喜地发现,这种茶的氨基酸含量高达6.25%至10.6%,是普通绿茶的3-5倍。他们从这株野生“白茶王”上剪取了插穗,在县林科所无性繁育苗圃进行短穗扦插育苗,并于1990年建立了白茶开发基地5.6亩。1993年,经过多年繁育的白茶苗被移栽到林科所良种选育对比试验小区。与此同时,林科所成立了安吉白茶开发基地实验课题组,从试验小区母本园剪取插穗进行无性繁殖育苗、种植。现在,由这株白茶树繁殖出来的茶苗“白叶一号”已在安吉生根繁衍,孕育出17万亩秀丽茶园。
如今,“安吉白茶”成了安吉的“金名片”。去年,全县36万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中有近四分之一来自茶叶,“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在安吉得到了充分体现。
安吉白茶的富民故事是浙江茶产业呈现燎原之势的一个缩影。浙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全省有上千个茶叶品种。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已培育出国家级茶树新品种4个、省级新品种3个,140多项茶叶科研成果与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应用推广,从而有力推动了茶产业的科技进步。通过发展特色明显、种类齐全的名优茶,浙江涌现了一大批“创一只名茶、扶一个龙头、兴一片产业、带一方经济”的生动典型,发展名茶已成为浙江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推动着浙江绿色农业的发展。
种植有机茶 市场辟新路
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的茶园管理方式,既保障了浙江茶叶的优秀品质,也是多年来我省生产的茶叶一直受到市场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走进地处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的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举头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成片散发着现代气息的标准化茶园。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对老茶园的标准化改造和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先进茶叶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茶园的管理水平,保障了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在示范带动园区所在地附近茶农的基础上,还使全区的茶园建设、茶叶生产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据介绍,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现代农业园区的1万亩标准化茶园均为无公害茶园。“这里的茶园全年不施农药,用的肥料是经过处理的有机肥。”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这里的万亩茶园全部通过了德国CERES有机茶园认证。有了这份绿色证书作金字招牌,这里生产的茶叶无论是出口欧美、日本等市场,还是销售国内市场,都一路绿灯。
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通过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丽水市莲都区浙江梅峰茶业有限公司,则将农业原生态概念发挥到极致,开辟了一条新路。梅峰茶业有限公司的有机茶园位于丽水市大姆山。当地的茶客说,看了梅峰的有机茶园,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有机茶,因为这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的有机茶示范基地。
1992年,为了打开销路,公司创办人梅献山摒弃以往只求产量的生产方式,开始从茶园管理入手,在平均海拔800米、常年云雾缭绕的大姆山采用“以虫吃虫、以菌灭菌,以园养茶、以茶养园”生态种植方式和管理技术开发无公害生态有机茶。“不用有机肥,是担心有机肥里残留抗生素和重金属。”他说,生产有机茶,追求的就是一个‘纯’字。
多年来,梅献山通过独特的自然农耕之道,打造了一片茶园净土。“虽然公司生产的茶叶比不上别人的漂亮,但茶叶质量一定能让人放心。”他告诉记者,多年坚持的原生态种植方式终于使他们迎来了机遇,为他们赢得了市场。“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安全,他们看中的不是茶叶的价格和品相,而是原生态无污染。”
制茶工艺大变革 机器换人创红利
对“机器换人”带来制茶工艺的变革,“机器换人”给茶叶企业带来的好处,安吉县宋茗白茶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万富深有体会。“公司目前有3条兰花型安吉白茶连续化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每小时可以加工150公斤左右鲜叶。”他告诉记者,鲜叶变成干茶需经过杀青、冷却、回潮、揉捻、粗烘、炒干、摊凉、烘干等工序,以往每道工序都要3个工人,每年光茶叶加工就需要150名工人。现在,3条生产线加起来只需20名工人,光人工成本就比传统加的工方式节省了近60%。“连续化生产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因单机作业造成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问题,保证了茶叶品质稳定,还提升了生产能力。”据了解,目前,安吉县共建成了13条连续化生产线。
同样的情形,也呈现在临海市桐坑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除了机器的轰鸣声外,整个生产车间只有两三个工人在忙碌。几台大型连续化流水线加工设备成了绝对主力。工人只需要把青叶放在机器入口,机器便会进行自动化杀青、炒制做扁、滚筒烘干,不一会就可以从出口处收取干茶。依靠这套设备,桐坑茶叶有限公司每天可生产绿茶近500公斤,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制作水平和生产效益。
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自动化加工设备的应用,不仅能节本、增效,还能通过收购茶农采摘的青叶,帮助茶农解决茶叶加工难、销售难问题。
据统计,截至2016年,全省已有48个县(市区)的194条生产线投产,这些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1.7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4.62亿元。据省农业厅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省将建立一批茶机农艺融合示范区(点),开展茶机农艺集成技术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选择或组建一批茶机服务组织延伸服务链条,拓展服务领域,提供全程化、多样化、专业化的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通过创建一批茶叶“机器换人”示范县、示范乡镇(园区),加快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