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我国气象上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降水称为“暴雨”。
按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但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暴雨预警发出后,你该怎么办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蓝色预警——暴雨来临时,最好待在屋里,远离窗户。待在房屋中要时刻注意煤气泄漏,关掉煤气和电路,假如看到火苗,要迅速离开房屋。如果打雷,不要看电视、上网,应拔掉电源、电话线及电视天线等可能将雷击引入的金属导线。此外,在雷雨天气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在室外时,要尽可能快速进入室内,来不及躲进去时,就用可以找到的物品保护头颅不受伤害。由于暴雨中电线易发生短路,可能导致人们触电而亡,应远离电线。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及接打手机,以防雷击,远离河流湖泊、稻田以及空旷地区,远离广告牌以及简易建筑物。
黄色预警——暴雨黄色预警发布后,最好不要在下大雨时骑自行车或开车,尽量避免车辆在积水中行驶。暴雨来临后,立即将车开到地势较高处停放,千万不要停放在地势低洼处。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特别注意夜间的暴雨,提防破旧受损房屋倒塌伤人。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暴雨橙色预警或红色预警发布后,暴雨可能已经或即将导致该区域的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地面交通中断、输电线路中断等灾害。各有关部门应立即进入应急岗位,进行严密监控并采取救援措施;处于山地、丘陵、河流附近的人员应马上撤离至安全地区;大型群体性活动组织者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妥善安置或设法安全疏散人群;医院、学校等各单位应坚决采取措施保障本单位人员安全,停止外出;人们应立即寻找安全建筑回避,驾驶员如果遇到车辆熄火或者无法正常行驶时,应观察地表径流情况,如果径流在迅速汇集应果断弃车躲避,等待降雨停止再行转移车辆;预警区域各单位和人员应及时收听收看有关部门应急信息和气象预警信息。
遇到暴雨天气如何防御
如遇下大雨的天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防御。
1.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
3.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4.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5.河道是重要的排水通道,不准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
暴雨洪水过后,注意预防七种情况
暴雨洪水过后,要注意预防以下七种情况。
防地质灾害。洪水过后的48小时仍是地质灾害易发时段,应重点防范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
防食物中毒。洪水后食物中毒威胁公众安全,应注意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不吃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开保存,食物煮熟煮透后再食用。
防霉防室内病菌。进入受洪水浸泡过的室内,应对房屋的牢固性进行安全检查,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尽量对房间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衣物要消毒并暴晒后再穿,日常用品根据情况采取煮沸消毒或暴晒杀菌。
防蚊防疫病。洪水后环境遭到污染,蚊蝇鼠等会大量增加,应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开展灭蚊蝇鼠工作,住所安装纱窗蚊帐,尽量清除住所周围的污水和垃圾污物,室外穿长衣裤,暴露在外的皮肤涂抹防蚊剂,野外劳作扎紧裤腿袖口,防止蚊虫叮咬。
防作物病变。洪水后农作物易发枯萎病、霜霉病等,要及时清理已经死亡的作物,并及时清理沟畦,排除积水,安排后作,抢时播栽,加强肥水管理,恢复菜苗生长,抢晴天用药,综合防治病虫害。
防家畜污染。洪水后应将家畜家禽等动物尸体及时掩埋或焚烧,掩埋地应离居住地和水源50米以外,挖2米以上的坑,掩埋压实。
防心理疾病。洪水过后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可通过与人交流或自我减压等方式放松,若心理压力很大,可求助专业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