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农机化

我省突破技术难题

打通水稻机械化作业最后一公里

  春耕备耕时节,各地田野上机声隆隆,机械化作业已成我省稻田“主旋律”。在诸暨市枫桥镇杜黄新村,和往年相比,今年人工撒种更少了,越来越多的稻田上出现了一辆辆叉车,将一盘盘秧苗从育秧工厂中叉出,进行机械化插秧。变化的背后,是省农技专家打通了水稻机械化作业“最后一公里”。
  农业“机器换人”这些年在浙江风生水起,水稻机械化水平超过70%,可有一块短板却一直难以补上。“拦在那最后两三成面前的,就是机械化插秧问题。”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水稻机械化主要就是机耕、机收和机插,在我省,前两者的比例分别达到了近100%和95%,唯独机插秧水平却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平。
  面对这一难题,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的农技人员经过多年探索,创新出了“叠盘暗出苗”技术,补上了这块短板。
  所谓“叠盘暗出苗”,就是在智能化的育秧中心将育秧盘叠起来,进行恒温恒湿育秧。“它极大地改变了育秧的效率。”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朱德峰说,“现在,从播种到出苗都可以在育秧工厂完成,保障种子出苗稳定性。以前的成秧量大概是100颗种子成秧55棵左右,而采用新技术可以成秧85棵左右。”
  看似不起眼的创新,却能带来亩产提高5%至10%的惊人成效。
  不单在诸暨,去年我省还在嘉善、鄞州、绍兴市袍江新区、瑞安、余姚、衢江、武义等7个县(市、区)建立了叠盘暗出苗“1+N”育供秧技术模式示范基地,示范应用面积3.4万亩,带动全省推广叠盘暗出苗技术102万亩。今年早稻生产中普遍采用了这项技术。
  如今,这一技术应用还有望辐射出省,在江西、湖南,农技人员已经将该项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
翁杰 高晓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