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村改造的终极目标,是营造一个缓慢、舒适的宜居社区,是为了让民众不需要挤到大城市也能拥有高品质的生活,让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还有一个可以留恋和随时回来的“世外桃源”。
日本农村的本质
说起日本农村,有太多关于它们的传说。
不管是影视剧里面,还是各类介绍日本的文章,或者是亲自赴日旅游,日本农村给我们的印像是——干净、整洁、美丽,仿佛世外桃源一般。
但很少有人能够深入了解到日本农村的本质。几十年前,日本农村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肮脏、贫穷、落后是这里的代名词。
上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历了剧烈的城市化,与现在中国农村的情况一样,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传统的农业社会迅速崩塌。年轻力壮的人都走了,村子里只剩下老幼病残。政府只顾招商引资,建起大量重污染工厂,每天排放着污染,河流里散发着恶臭,村庄被垃圾包围,更不要提对当地产业、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的保护了。
不过日本人最终觉悟了,再这么下去,农村将成为附近城市的大贫民窟,这是绝对不能忍受的。
改善居住环境为第一要务
1968年,改造农村运动在日本古川町的濑户川地区率先发起。他们首先把目光对准了周边那些恶臭熏天的河流。他们的办法是,将3000多条锦鲤直接放入河流之中。
锦鲤是日本的“国鱼”,常常作为日本的象征,出席各国的世界博览会。将这样的宝贝放入河中,是为了表达对污水治理的决心。当地居民从自家门前做起,每天两次自发去清理河中的垃圾。到了冬天,大家还要一起把锦鲤打捞起来送到较深的水塘里过冬,顺便再次彻底清理水塘,春天时再把锦鲤放回。
经过几年的坚持,曾经臭气熏天的河流成为清澈见底的锦鲤乐园,河流干净了,道路也跟着干净起来,美丽的濑户川自然成了大家共同的骄傲。
村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原来肮脏的环境改造成了干净整洁的家园,还与当地政府一起商讨制定了相关法律政策,杜绝以前那种只顾经济不顾环境成本的乱开发行为。
有一次,当地一座酒厂仓库要改建,本来最快最省钱的方法是用钢筋混凝土,但为了顾及村庄的景观,老板不惜成本,采用了传统的“白壁土造”式做法,即墙壁涂成白色的土造仓库,店铺格子窗搭白壁土造的仓库,非常美观。
还有,村民们约定房子的高度不能超过三层小楼。政府也出台政策,给遵守这一约定的人家给予经济补助。当地的房屋大部分以传统工艺建造,木制房屋极少用铁钉固定,而是通过榫卯衔接,既牢固又美观。房屋的出檐、格栅、斗拱等都保存了传统的木造工法,外国游客来了,都无不为这古色古香的建筑赞叹。
不仅保护环境更保护传统
日本农村的内核是“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所以,环境的改造只是第一步,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
因为用环保的方式建造房屋,当地传统的木匠产业得到兴起,手艺人们不用丢掉手艺去城里打工,在当地就能养活自己。比如屋檐下斗拱的装饰——“云”,就是当地木匠的拿手绝活之一。
1989年,政府再次下发补助,帮助当地兴建了一座“木匠文化馆”,以保存和展示当地的木匠文化。整幢建筑也是最重要的展示之一,当地木匠就地取材,采用当地工艺制成,全部使用大木作榫卯连接而成,没用一根钉子。
木匠文化馆的落成不仅让当地的传统木匠技艺得到保存和传播,还吸引日本各地的木匠和建筑师前来取经。同时,文化馆周边还兴建了一个村民广场,成为当地居民最喜爱的公共空间。
可以看出,延续传统是社区营造的基础,每年举办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更是将村民们凝结在一起的纽带。
(据新华网 Mr.海/文 2017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