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7—2026)》以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奶制品、水产品、饲料等产品为对象,对2016年市场形势进行了回顾分析,基于未来10年中国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发展环境条件的合理假设,综合CAMES模型基线预测和有关专家的分析判断,对“十三五”期末和未来10年生产、消费、贸易、价格走势进行了系统展望。
未来10年农业发展保持稳健态势
未来10年,我国农业发展将保持稳健态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逐步化解,粮食由阶段性供大于求向基本平衡格局转变。
重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未来10年,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条件下,主要农产品产量继续稳中有升,粮食、蔬菜、禽蛋、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速0.5%-1%,水果、肉类和奶制品产量年均增速1.2%-2.0%。
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趋于合理。稻谷、小麦产量保持基本稳定,产品结构持续升级;玉米种植面积到2020年将调减至5.13亿亩,比2015年减少约6000万亩,高库存压力明显缓解,玉米供需实现基本平衡;2026年大豆种植面积将恢复到1.41亿亩,比2015年增加约4300万亩;“菜篮子”产品区域布局结构继续调整,畜产品生产向粮食主产区转移,奶类和蔬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单产水平等核心指标将显著提高,2026年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单产分别比2016年提高29千克/亩、12千克/亩、27千克/亩、20千克/亩。
农产品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未来10年,大米、小麦消费总量保持小幅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5%和0.7%,玉米消费总量继续较快增长,年均增速2.8%;城乡居民对水果、肉类、奶制品、水产品等的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2026年人均食用消费量将分别达到102千克、56千克、40千克、23千克,比2016年增长12%、36%、23%、20%;农产品加工品消费需求增长较快,2026年我国蔬菜加工品消费占总消费量的比重将达16%左右,水果为15%、肉类为17%、禽蛋为16%、水产品为36%。
分品种展望未来10年
稻谷产量保持稳定,口粮消费刚性增长。种植面积稳中略减,总产量将稳定在2亿吨以上;口粮消费保持增长,2026年消费总量预计为15583万吨,年均增0.5%;2020年之前稻米价格受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将小幅下跌,之后有望稳中有涨;受进出口政策和国内外价格变化影响,大米进口减少,出口增加,预计2026年进口量为233万吨。
小麦消费增速快于生产,净进口量先降后增。种植面积稳中有降,年均降0.04%,单产持续提升,年均增0.3%,产量保持稳定,2026年将达到13269万吨,年均增0.3%;口粮消费、工业消费持续增长,消费总量年均增速0.7%;消费结构升级将拉动优质、专用小麦需求上升,普通小麦与优质小麦价差将逐渐扩大;净进口量先降后增,预计2026年为329万吨。
油料生产小幅增长,食用油自给率稳中有升。生产稳中有增,2026年预计产量较2014—2016年平均水平增长10.8%,其中小品种增幅明显;人均食用油消费将稳定在一定水平,植物油总消费量将稳中有增,未来10年年均增长0.7%,明显低于过去10年4.5%的年均增速;食用油籽进口量总体继续增加,市场价格化形成机制增强;食用油自给率稳中有升,未来10年预计提高0.2个百分点。
其他品种,蔬菜产量高位趋稳,品种消费结构优化;水果产量和消费量增速放缓,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猪肉规模化养殖加快,净进口有望缩减;禽肉生产消费同步增长,进口保持稳定;牛羊肉消费拉动产量较快增长,牛肉进口继续增加;禽蛋生产增速放缓,成本带动价格整体上涨;奶类生产进入平稳增长期,进口增速放缓;水产品产量增速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拉动进口增加;饲料产量和需求量稳定增长,市场价格弱势转强。
(摘自《中国科学报》 王方/文2017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