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全省供销社系统积极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的趋势,抓住推进“三位一体”改革、组建农合联的历史机遇,开展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的现代农业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天本报对其中一些好的做法给予简要介绍,供各地借鉴。
吴兴依托合作社 强化为农服务
湖州市吴兴区农合联、供销社立足实际,以土地流转为切入口,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为主战场,以参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手段,以打造高效绿色生态农业为目标,积极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到2016年底,全区参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75家,涌现了以湖州尹家圩粮油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和湖州钱山下粮油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一批合作社,逐步实现了集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政社合力,着力打造服务体系新标杆。近几年来,通过“机器换人”,湖州尹家圩粮油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和湖州钱山下粮油专业合作社先后出资700万元,共购置各类农业机械100余台,实现了从育、耕、种、管、收、烘、加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两家合作社为提高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对外提供育秧、收种、病虫防治等跨区域社会化服务,辐射南浔、长兴等地,服务面积达1.5万多亩,每年为合作社增收40多万元。与此同时,合作社注重科技运用,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其中,尹家圩育秧中心是吴兴区首个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合作社管理的水稻田平均亩产746公斤,其中超级杂交稻攻关田最高亩产可达900公斤。
倡导绿色,全力推广生态循环新技术。在钱山下粮油专业合作社试点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和农村能源综合利用工作,争取到低压管道灌溉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超300万元。通过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既解决了合作社复垦土地地势落差大难于灌溉的困难,又节约用水30%-40%。开展农资废弃物回收处理,力争农药、兽药废弃包装物和废旧农膜、肥料包装袋回收率达到100%。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行种肥同播、机械深施、水肥一体技术,全年减少化肥施用量80吨;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配置杀虫灯、性诱剂释放器,减少农药用量。探索农牧对接、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进田园清洁和环保。
牢记宗旨,着力创新惠农服务新模式。一是创新“米票补偿”机制。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钱山下粮油专业合作社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分别与尹家圩、钱山下等村经济组织签订合同,将农户承包田统一流转给合作社经营,合作社按每亩每年350斤和400斤大米的标准,以“米票”的形式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农户凭“米票”可随时提取大米,也可以折价提现。采用“米票”后,粮食存放在合作社的标准粮仓内,粮食质量和损耗均得到了有效控制。二是探索“藏粮于社”模式。上述两家合作社各自建立粮食储备中心,拥有烘干车间、谷物烘干机、晒谷场、粮食储备仓等,日烘干能力分别达90吨,大米日加工能力30吨。每年承担1000吨和500吨的国家粮食订单任务。同时,合作社通过稻谷加工和代储粮为农户提供额外分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海宁立足农资供应 实现服务转型
海宁市农合联、供销社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大局,在充分发挥系统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大力推进农资经营服务创新,初步构建了以市农资公司为主导,基层农资网点、庄稼医院、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村资金互助会为基础,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探索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扩大社会影响力。海宁市于2013年率先推行基本农药集中配送零差价销售和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并明确按照“保本土、保基本、保安全”和“统一采购、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回收”要求,由供销社及所属农资公司牵头实施这项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销售基本农药4418.85万元,让利农民1682.7万元,回收废弃农药包装物3479.08万瓶(袋)。
为顺利推进这项工作,海宁市设立了市财政专项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明确补助标准:市财政对基本农药销售综合差率实行20%的补贴(其中农资公司8%、农资网点12%),对回收的农药瓶(袋)按照规格大小分四档确定回收价格,并按回收金额的60%用于手续费补贴(农资公司及网点各30%),焚烧处理费则按实际费用补助。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发放财政补助2136.78万元。
加强农资网点布局管理,提升农资经营服务水平。制定了2014-2016年农资配送网点三年提升规划,有序开展镇农资示范店创建和村农资放心店达标活动。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创建农资示范店11家,农资放心店53家。结合农资示范店和放心店创建,共配设镇庄稼医院11家,村级庄稼医院服务点53家。引导农资公司与浙江中农在线合作,建成嘉兴首家“智慧农资-海宁市网上庄稼医院”服务平台,初步实现线上线下问诊出诊和农资经营服务一体化。优化高效环保农药供应,根据全市粮油、蚕桑等主要农作物用药品种及数量,结合“肥药双控”和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新要求,海宁市基本农药品种从2013年的18种调整到目前的25种,既丰富了农作物用药供应,又体现了政策普惠性。据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显示,零差价销售基本农药平均价格降低38.1%。
推进农资企业服务转型,增强服务现代农业能力。引导农资公司加强与农机服务类合作社合作,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测土配方、统防统治等全程化服务。至2016年底,为全市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测土配方服务面积23万亩次,统防统治服务面积8.5万亩次。成立海宁市稼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承接许村镇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能,推进基层农合联实体化运作。同时,探索开展金融支农专业服务。在许村镇组建了以镇农合联成员合作社为依托,农民合作社及基层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自愿入会的农村资金互助会,为会员提供融资服务。目前,许村镇农村资金互助会会员59个,首期入会金281.5万元。
义乌整合多种资源 开展综合服务
义乌市农合联、供销社围绕为农、务农、姓农的总要求,坚持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全力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搭建为农服务平台,努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推动义乌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大力推进农技指导服务,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农技专家队伍,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指导、科技咨询等组团式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养;建立农技人员蹲点挂联制度,邀请省农技专家开展联合攻关,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发挥庄稼医生作用,实行农药、化肥使用全程化服务。多渠道提升农业信息服务,及时向广大农民发送农情信息,拓展农产品、农业休闲观光微营销;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联合推出郊游观光气象指数。全覆盖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例行(风险)监测工作,组织开展重要农产品专项检测,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市、镇两级农合联技术优势,高标准建成7个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做到经营性服务精细化,健全农资服务平台,加强技物结合,完善庄稼医院体系,指导农户按需施肥用药;社会化服务专业化,联合大型专业合作社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引导各类服务组织与种养大户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深化机耕育秧、统防统治、机割机收、烘干加工等多环节、全程化服务;公益性服务多样化,充分发挥基层农合联、供销社优势,结合各地特色,丰富公益性服务内容。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农产品营销流通体系。积极与电商运营主体合作,利用供销社系统资产建成义乌市农创园,着力构建集农产品展销、电商运营、创意研发、农特微商体系于一体的涉农电商产业集群。该农创园于2016年4月份开园运营以来,已实现电商交易额1亿元以上。联合社会资本搭建本土O2O农产品电商平台“绿禾网”,开设运营淘宝“义乌馆”,把本地特色农产品通过线上销往全国各地。目前,“绿禾网”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淘宝“义乌馆”年销售额超4000万元。积极组织农业经营主体与“绿禾网”“邮乐网”等电商主体开展多层次对接,探索建立电商直供基地,助推本地农产品销售。
组建农民资金互助会,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体系。按照风险可控、便民利民、互助发展的思路,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有效缓解农民融资难问题。在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行业协会内部组建农民资金互助会,并指导资金互助会安全规范运行。目前,围绕水稻、水果、花卉等本地主导产业组建了5家资金互助会,筹集入会资金2032万元,累计发放互助款18061万元,没有发生逾期或过期不还现象。创新农信合作机制,与农商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组建资金互助会、创新涉农信贷产品、涉农信贷利率优惠等5个方面开展合作,农商行负责为农民资金互助会提供开户结算、资金托管等服务,给予涉农企业贷款利率优惠,对市农合联成员给予50万元的无抵押无担保授信。2016年义乌市农合联成员的贷款额度为1.3亿元。
本报综合报道在日前举行的省供销社春耕支农惠农送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农户在参观农用无人机。 胡大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