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人生观和人“死”观的教育

  我小时候经常会受死亡阴影的困扰。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憋闷、寒冷、黑暗的感觉,就把我包围了起来。我曾独自一人在家里嚎哭,哭叫着“我会死……”甚至引来邻居的围观。他们嘲笑我的胆怯和愚蠢,但他们并没有安慰我或者告诉我怎么来正视自己的死亡。我的父母以他们也会死、人人都会死的说法来劝慰我,但这引起了我更大的恐慌呀……
  高中时,读到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的《物性论》,我的精神才为之一振。他认为人死后,感觉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有关死亡后种种痛苦、难受的感觉,只是活人想象出来的,由此,他得出结论说,我们不应该怕死,而是应该害怕活人怕死的那种感觉。读后我觉得,死亡阴影在慢慢向后退去。
  读大学时,教我们英语的周老师某天走进教室时带着黑纱。我们得知他的父亲刚刚去世,就纷纷走上讲台前去安慰。他开始上课时,特意先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他虽然悲伤,但也很想得开,因为他觉得人的死亡,是对人类的最后一次贡献,如果人只有生没有死,那么地球早就人满为患了。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活着的人对每一个正常死亡的人,都该怀有一份感激之心,也都应该正视自己的死亡。周老师这么一说,我的心里又亮堂了许多。
  再后来,我的父亲、我的母亲都相继表达了意愿,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单位让学生作病理解剖用。当他们去世时,我和家人都照办了。这时候,我觉得,关于死亡,除了消除惧怕心理,除了面对它、正视它,我们也还是可以做得更多的。它为我的人“死”观教育构建了一个重要部分,一个更加达观的新境界。
  (摘自《文汇报》 詹丹/文2017年4月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