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科技让农业如虎添翼

我省6项涉农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本报记者 蔡希师
  本报讯 在4月19日举行的2016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280项科技项目成果获省科技奖,其中,6项涉及现代农业的科技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占一等奖总数的28.57%。
  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面临的最严重病害之一,一直威胁着农民的收益及国家粮食安全。由于白叶枯病变异速度快,在生产上只能使用农药来对抗。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领衔研究的“水稻白叶枯病抗病种质创新及绿色防控技术”,这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据项目小组成员严成其介绍,陈剑平领衔的团队,通过20多年的研究探索,采用体细胞杂交技术,成功将野生稻的遗传物质导入栽培稻,育成了多个对白叶枯病具有广谱抗性的水稻新品种(系)。广谱抗性新种质可以彻底解决白叶枯病对水稻的威胁,帮助农民节省用药成本,降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状况大大改善。严成其告诉记者:“该成果是育种技术的创新,对其他作物的育种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野生铁皮石斛因生长于峭壁悬崖之上,产量稀少。如今,人们之所以能轻易地食用石斛,则要归功于科技工作者在品种选育、人工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突破。
  这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铁皮石斛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项目,由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森宇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据了解,以俞巧仙、斯金平为主的科研团队,自1997年开始研究人工栽培铁皮石斛的办法。经过19年的刻苦攻关,他们破解了铁皮石斛繁殖、种植等难题,建立了设施栽培、活树附生、岩壁附生、立体栽培、盆栽等5种栽培模式,实现铁皮石斛栽培品种化,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如今,铁皮石斛已成为我省年产值达百亿元的产业,为发展林下经济、服务大众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田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与精准管理是实现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的重要途径。在此次获奖的“农田信息多尺度获取与精准管理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中,浙江大学教授何勇提出了利用地面定点测试、无人机低空监测和卫星大面积遥感的“地-空-星”“三位一体”多源信息获取与融合技术体系,破解农作物生长环境及不同生长阶段水分、养分和病虫害等关键信息难以适时、全域、准确获取的瓶颈问题。据了解,该技术在多尺度农田信息快速获取与融合技术、无人机变量喷药作业技术及肥水药一体化变频控制和喷施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中,仅无人机喷药一项,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喷药效率,防治病虫害的药效也能相对提高。
  获一等奖的另3项涉农项目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超级专用早稻中嘉早17的选育与应用,由省农科院等单位完成的特色浆果采后保鲜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高产抗逆青壳蛋鸭配套系“国绍I号”育成与推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