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军
本报讯 “往年,剪下来的葡萄秸秆大多只能烧掉。现在,我只要把它捆好并送到村里秸秆换肥收集点,秸秆收贮运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会来收走。”3月30日,永康市唐先镇唐先三村葡萄种植户施新年告诉记者,“一公斤秸秆可以换一公斤商品有机肥,真是件好事啊!”
据了解,今年1月,永康市以“秆肥等换”的形式率先在唐先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启动全省首个“秸秆换肥”收贮运试点。试点以该示范区内的葡萄秸秆等为对象。秸秆被统一收贮后,通过循环利用,农户得到了实惠,企业得到了扶持,社会得到了效益,实现了“一举三得”。
废秸秆,换肥料
——农户得实惠
“今年我种了13亩葡萄,每亩平均产生秸秆200公斤,一年有2.6吨左右秸秆。通过秆肥等换,我能换2.6吨有机肥。按每吨有机肥市场价700元计算,一年能省1820元。”施新年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精细账”。
已种了10多年葡萄的金高其也对“秸秆换肥”赞不绝口。“我种的葡萄有17亩多,通过‘秸秆换肥’,按平均每亩节约100多元计算,一年可以节省2000元左右的购肥费用。”他说,如今,秸秆在人们眼中成了“香饽饽”。“早在今年2月底,我地里的葡萄秸秆就全部送到秸秆换肥收集点了。”
据了解,唐先镇葡萄种植面积在5000亩以上。“全镇每年葡萄整枝产生的秸秆约1000吨。”唐先镇副镇长陈志学说,为了方便种植户,目前,全镇共有23处秸秆换肥收集点投入运行。
记者在唐先镇唐先一村的一个秸秆换肥收集点看到,收集点周围堆着成捆成捆的葡萄秸秆。“这些葡萄秸秆都是附近的种植户运来的,过几天就会被收去换肥。”陈志学说,秆肥交换不但便捷,还可减少近一半的用肥成本,种植户乐于接受。
降成本,拓市场
——企业得扶持
记者来到秸秆换肥项目的运营单位——永康市鼎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机肥生产基地时,只见数名员工正在忙着装填有机肥。不久,这些有机肥就将运往种植户的田间地头。“只要种植户一个电话,我们就会上门提供换肥服务。”该公司负责人吕红伟对记者说,2016年11月底,公司投资建成了唐先秸秆收贮运中心,秸秆换肥项目实施后,回收来的秸秆经过粉碎,替代原来的锯末,按比例与猪粪混合发酵,就能生产有机肥。“这几年,市场上锯末价格不断攀升,目前每吨已涨到400元。”吕红伟说,将秸秆作为商品有机肥的原料后,平均每吨有机肥的生产成本可节省100多元。“此外,永康市财政还给予秸秆换肥的商品有机肥每吨600元补助。”
除了降成本,秸秆换肥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使公司开拓了当地有机肥销售市场。“公司成立于2011年,2013年开始生产有机肥。”吕红伟说,因为当地有机肥市场被外地老牌企业抢先布局,他们的有机肥生产基本处于亏本状态。“自实行秸秆换肥后,公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直线上升,有机肥订单激增。”吕红伟说,预计两年内,企业在本地商品有机肥市场的份额可以占到70%以上。
护环境,美田园
——社会得效益
秸秆换肥不但使农户、企业实现了双赢,还使社会收获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目前,我们已完成区域内80%葡萄秸秆的收贮,以往常见的露天焚烧现象已基本消失。”陈志学说,秸秆换肥既“变废为宝”,又减少污染物排放,现在,唐先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借助秸秆换肥,还实现了秸秆综合利用、商品有机肥推广、生态循环农业主体扶持、美丽田园、清洁生产、化肥减量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方面的效应。”永康市能源办公室主任黄森告诉记者,这些都推动着当地种植业更好地实现转型升级。
“别看现在秸秆换肥的效益这么明显,当初我们可没少做功课啊!”黄森告诉记者,在大量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2016年12月,永康市出台了《唐先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秸秆换肥收贮运试点方案》,之后又在唐先镇召开了永康市秸秆换肥试点动员大会。“经过努力,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秸秆换肥大军。”
据黄森介绍,秸秆换肥试点获得成功后,永康已迎来多批次来自兄弟县市的考察团。“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加强远途运输、秸秆粉碎等环节的成本控制,使之不断完善,并在全市推开。”黄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