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产融合日益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在政策利好、产业推进的格局下,各地亮点纷呈、成效明显,产业发展的实践一再证明,三产融合能够相互带动、互为支撑,开辟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径。
然而必须看到,畜牧业的三产深度融合还面临诸多问题。无论是个体养殖户、产业协会还是加工企业,都遇到瓶颈制约。从资金上看,作为传统的重资产、高风险行业,畜牧业在市场开拓、资本热度上都不处于“风口”,经常遭遇信贷、投资的冷脸和嫌弃;从业态上看,畜牧业三产“两头偏轻”,不少地方依然是摊大饼式传统养殖,规模较小、结构松散,设施装备、良种良法仍是短板,产加销融合度低,餐饮、观光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从龙头上看,集团化、辐射广、影响大的畜牧企业数量少、密度小,带动作用偏弱。部分畜牧加工企业偏安于产业链中段,反哺一产、开拓三产的意愿不强,缺乏勇气和动力。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基础薄弱、经营惯性的“先天不足”,又有市场狭窄、资本远离的“后天因素”。破解这些问题,不能靠各类业态自然生长、自我革新,还需细致有力的政策催化破题、穿针引线,放大杠杆的作用。
首先,产业政策要准确指引。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尽快实现向家庭农场、标准化养殖、生态化养殖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升级,加快发展精深加工、熟食生产、餐饮连锁等高产高效高端的业态,拉长畜牧产业价值链。充分发挥观光休闲、消费体验等产业新业态,开辟新的畜牧增长点,全力释放对一、二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其次,相关部门要协作帮扶。一些地方政府要摒弃“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法,切实将畜牧业三产融合作为农民增收、企业壮大、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举措,认真出台政策、落实措施。特别要改变农业畜牧部门独挑重担、独木难支的尴尬现状,自上而下整合发改、财政、工商、质监、商务等部门的资源优势,争取一揽子政策,形成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共同推进转型升级的良好协作机制。
最后,扶持政策要真正落地。找好三产融合帮扶的切入点,因地制宜、注重积累,避免一哄而上、搞形象工程。既要引领龙头,做好对规模企业“合纵连横”、跨越发展的支持,又要关注小微,注重对产业协会、养殖合作社等基层组织的指导和帮扶,鼓励支持养殖户、农场等个体对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畜牧业的探索和尝试。特别对于各类资金补贴、政策优惠要建立全程控制、全面监管的模式,避免资金截留、政策跑偏的现象,确保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李亮